欢迎访问村官调研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村官资讯

淮北市农业农村局对政协第十一届淮北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029号提案的答复

时间:2022-12-24 来源:淮北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

  

  民建市委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淮北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029号提案收悉,感谢对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中所涉及的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环境整治力度有待加强问题

  今年以来,我市先后出台《淮北市“十四五”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关于高质量推进“十四五”农村厕所革命的实施意见》《2022年淮北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要点》《全市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改善行动实施方案》,研究制定《淮北市“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形成了新发展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一整套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

  为持续巩固年初“人居环境集中整治 干干净净过大年”活动成果,组织开展“共建洁美家园、喜迎党的二十大”村庄清洁行动,对照《安徽省清洁村庄标准(试行)》,拓展优化“五清一拆一改”内容,突出清理死角盲区,由“清脏”向“治乱”拓展,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截至目前,发现各类问题2327个,已整改2322个,整改率99.9%,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8%以上。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开展了村庄清洁活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8.1万多吨,清理村内沟塘711口,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0.92万吨,发动农村群众投工投劳2.9万余人次,清理乱搭乱建2883户,清理废旧广告牌9970处,清理残垣断壁988处,开展进村入户宣传教育1513次,有力推动了农民群众卫生习惯的养成。

  二、关于农业污染源重视不够问题

  1、“农业投入品包装物随意丢弃,对地下水造成污染”问题

  印发《淮北市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财政奖补、信息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集农药经营和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一体化服务体系。2020年底,建立完善市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各县区已经建立完善1-2个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点,到2022年底,全面建立县区、镇、村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各县区切实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落实属地责任,认真做好辖区内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信息采集、汇总、上报管理工作。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监督管理,扩大监督抽查面,按照发布的推荐农药品种目录要求,严厉打击和取缔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等非法行为。督促农药经营户、农药使用者按相关法律规定履行“谁使用、谁回收”“谁销售、谁回收”义务,农业投入品包装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2、“废旧农膜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残留在地表,对土壤造成污染”问题

  我市印发“淮北市农业农村局 淮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淮北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淮北市财政局 淮北市生态环境局 淮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农用地膜污染防治的意见》工作方案(淮农〔2020〕8号)”,压实主体责任,细化部门分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2021年我市农膜使用量1259.4吨,其中棚膜1041.58吨、地膜218.85吨(其中,可降解地膜用量74.45吨),覆膜面积3887公顷(58345亩),地膜监测点2个;可收集量1185.93吨,回收处置971.37吨,回收处置率81.9%。到2025年,农膜基本实现全回收。目前全市地膜回收网点25个,逐步建立废旧农膜捡拾、收购、加工利用的运作体系,农田和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3、“秸秆乱扔现象依然存在。机械化收割后残留在地头沟边的秸秆,对水源造成污染”问题

  我市坚持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产业带动的原则,统筹构建县、镇、村三级秸秆收储运利用体系,形成县(区)有龙头企业、镇有标准化收储中心、村有临时堆放转运点的收储运网络。同时,建立秸秆利用企业+经纪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截止到2021年年底,全市建成标准化收储中心18个,临时堆放转运点280个,基本实现了秸秆收储运销网络镇、村全覆盖,秸秆标准化收储运销体系初步建成。2021年我市农作物种植面积总计491.31万亩,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总量共计241.49万吨,全年秸秆综合利用率92.75%,其中规模以上(500吨)秸秆产业化利用补贴量26.4万吨,完成任务的108.64%,全市3家电厂2021年共使用秸秆61.21万吨。同时,《淮北市2022年秸秆禁烧工作实施方案》中要求,秸秆收集要做到“六净”:即田头净、坟头净、路边净、河坡净、沟渠净、树下净,

  4、“厕所革命推进仍有差距。部分村户改厕不全面,仍存在不少旱厕,改造后的厕所还有部分在院外”问题

  我市扎实推进农村户改厕工作,按照“因村制宜、分户施策”的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科学合理选择改厕模式。经过一个周期的测试验证之后,在全市范围内继续推广砖砌三格式化粪池改厕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完成改厕12945户,占年度任务11422户的113.3%,已完成验收的占比42.7%。

  印发《淮北市农村户厕问题摸排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各地对2013年以来各级财政支持改造的农村户用厕所进行拉网式再排查,对农村厕所革命情况进行大起底、大检验。针对摸排出的问题,及时归纳整理、找准症结、分类处置。截至目前,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回头看”已摸排厕所95284户,发现问题厕所 1411户,完成整改1366户。

  不断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把农村厕所长效管护体系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印发《淮北市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后续管护长效机制实施办法(试行)》《关于建立镇村农村改厕服务站完善长效管护机制的通知》,大力推广农村改厕“一站两体系”管护机制,严格落实“八有”标准(有办公场所、有专业人员、有管护制度、有管护车辆、有服务电话、有价目明细、有配件工具、有管护台账),推动实现“三有”目标(厕所坏了有人修、粪污满了有人掏、粪污掏了有处去)。烈山区成功创建2022年度农村改厕提升与长效管护机制省级示范县,全市省级示范县达到3个,比例位居全省第一,23个镇(涉农街道、开发区)农村改厕管护服务站实现全覆盖。

  三、关于环保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问题

  我市把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引擎,把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农村污水治理、改水改厕等重点工作。一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实施。采取“两进”“三结合”的方式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18个镇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含纳入城市、开发区管网处理)。在农村地区重点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的三格式化粪池等污水处理技术,就地生态治理。目前已建成的98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2021年1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全部完成。在具备条件的村,特别是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全面推动农厕改造和污水治理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处理,确保一步到位。二是畜禽粪污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充分发挥濉溪县、烈山区、杜集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区推进项目带动作用,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纳入农业产业化工作统筹推进,积极推广集有机肥生产、大型沼气、猪-沼-菜(果)等种养加循环利用等模式,培育出安徽源田、思美有机肥、天安有机农业、融和循环农业等典型示范,目前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保持在100%,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居全省前列。

  四、关于群众环保意识有待提高问题

  我市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在群众发动上求突破。始终把农民群众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政府引导不包办,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基层党员干部以及各级妇联组织、共青团组织等作用,宣传发动群众,树立示范典型。组织群众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和“清洁家庭”示范户家中参观取经,用事实加深群众对改善人居环境的认识,触动其思想,变“要我改”为“我要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人心、持久开展。同时公布市、县两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监督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畅通农民群众投诉反映渠道,建立监督举报工作台账,及时解答和处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问题建议,极大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

  五、关于长效管理机制尚需加强问题

  加快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运行机制,杜集区、濉溪县、烈山区先后获批全省农村改厕提升与长效管护机制示范县,其他县区各选择部分镇开展试点,探索出了适合本地的较为成熟的农村厕所长效管护模式。市政府印发《淮北市乡镇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方案》《淮北市乡镇政府污水处理厂(站)运行管理绩效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日常监管和绩效评价制度,严格对全市乡镇污水处理厂(站)运维开展季度考核并进行通报,市财政每年预算列支300万元,按考核情况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坚持管干分离,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级第三方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县镇村三级联动考评机制和群众有奖举报机制,2021年,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政村覆盖率100%,农村垃圾治理市场化率100%,农村垃圾镇级转运设施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8%以上。在激励机制方面,研究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查激励办法》,拟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激励,引导基层加大工作力度。

  


原文链接:https://ny.huaibei.gov.cn/zwgk/public/60/6194166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村官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村官调研网 cg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26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