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村官调研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村官资讯

【实施方案】淮北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的实施方案(2017-2021年)

时间:2022-12-24 来源:淮北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

  

   为认真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实施方案》(皖政〔2017〕43号),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结合我市农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国家、省、市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围绕建设“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增长,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突出“互联网+现代农业”,培育发展农业新业态新产业,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二)发展目标。到2021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农产品加工业水平显著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870亿元,年均增长9%,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6∶1。

  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培育产值3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业集群4个,其中100亿元以上2个。凤凰山、百善、口子等园区食品工业产值占全市食品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5%以上。

  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0家。其中,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6家,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1家,形成一批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

  品牌知名度显著增强。培育“三品一标”认证企业(组织)100家,农产品著名商标80个,驰名商标10个。

  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全市80%以上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规模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工程

  1.建设品牌粮食生产基地。围绕粮食加工提档升级的要求,组织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推广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实施标准化生产,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化订单生产,重点建设50万亩品牌良种繁育基地、100万亩品牌粮食生产基地。(市农委、市粮食局、市发改委、市工商局、市质监局等负责)

  2.构建精品果蔬生产基地。围绕优质安全、高档精品的要求,建设以日光温室和大中拱棚为重点的30万亩设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以石榴、葡萄为重点的10万亩特色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创建50个市级以上蔬菜水果标准园。(市农委、市财政局、市食药局、市商务局、市文体旅委、林业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等负责)

  3.打造健康养殖生产基地。生猪和牛羊规模养殖重点向隋堤以南地区、烈山区古饶镇布局,打造15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和100万头(只)草食动物生产基地。家禽养殖重点向濉溪县韩村、铁佛等镇集中,培育5000万只家禽养殖基地。水产养殖根据南水北调蓄水工程和城市建设规划,调整基地建设布局,重点发展休闲渔业和连片精养池塘。(市农委、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国土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等负责)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粮食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加大造林绿化工作力度,切实改善生产设施条件,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水务局、市国土局、市财政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市发改委等负责)

  (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

  5.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扶持政策,着力构建面粉和饲料等粮食加工、家禽和生猪等畜禽屠宰加工两大产业集群。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果蔬清选分级、贮藏保鲜、冷链物流、粮食烘干等业态,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提升产品入市品级。(市农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粮食局、市林业局等负责)

  6.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龙头企业转型升级,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精细包装、乳制品、熟肉制产品;生产开发食用菌真空系列、罐头系列、精装即食食品、即食性冲饮粉剂、健康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开发营养强化面粉、麦胚产品、膳食纤维产品、速冻食品、休闲方便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培育主食加工产业集群,在全市建设50个“主食厨房”。(市农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粮食局、市林业局等负责)

  7.开展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展秸秆和小麦麸皮、动物毛皮等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的循环利用、全值利用和梯次利用。推进畜禽血液、脏器、骨组织等农副产品深度开发,加工生产血浆、血球蛋白粉等高附加值的医药生化产品。(市农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粮食局、市林业局等负责)

  8.提升园区发展质量。持续推进凤凰山、百善等食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提升技术创新、质量检测、物流信息、品牌推介等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园区产业承载力,推进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向园区聚集。争创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推进百善、高岳、凤凰山、榴园等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市经信委、市农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质监局、市粮食局等负责)

  (三)实施农业新业态拓展工程

  9.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建设粮食、设施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等6类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建设全市农业物联网数据平台和信息化指挥调度平台。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全国性和区域性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在知名电商平台开设淮北农产品特色馆,到2021年全市开设农产品销售网店100家,着力打造知名农业电商品牌。(市农委、市商务局、市经信委、市供销社、市食药局、市气象局等负责)

  10.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一环两带”,即城郊特色休闲农业产业环,202省道沿线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带和以泗永公路为轴线的运河景区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带。建设烈山有机休闲小镇、段园葡萄小镇、渠沟芳香小镇以及百善三产融合示范镇,推进田园综合体、美丽休闲乡村产业发展。依托我市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打造知名度较高的休闲农业旅游精品路线路5—6条。到2021年,全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实现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市农委、市文体旅委、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食药局等负责)

  11.壮大农业服务业。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服务、科技服务、流通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的农业经营性服务体系。到2021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都要与生产基地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全市主要农作物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占5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市农委、市发改委、市政府金融办、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林业局等负责)

  (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12.扶持壮大产业龙头。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农业企业集团,培育壮大本土有发展潜力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上市发债等,组建农业产业化“甲级队”。(市农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食药局、市粮食局、市林业局、市供销社等负责)

  13.支持产业融合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品牌优势,建设全产业链企业集团。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连锁店、直营店、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引导龙头企业围绕“农业+园区+小镇”,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发展乡村休闲、养生保健、养老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上下游联合协作,实现产业链融合发展。(市农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文体旅委、市食药局等负责)

  14.密切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前延后伸建设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推广“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积极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向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延伸。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打造联合品牌、开拓市场,实现利益共享。到2021年,全市组建各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20个,其中省级示范联合体30个。(市农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粮食局、市供销社等负责)

  15.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中农大、合工大、安农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构筑“产、学、研”战略联盟,创建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每年安排一批科技合作项目,并将经费纳入当年财政预算,对于新认定为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的企业给予奖励扶持。支持企业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引进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领头人,培养农业企业家和现代农业建设人才队伍。(市农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负责)

  (五)实施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

  16.夯实品牌创建基础。引导企业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积极采用先进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鼓励企业开展先进的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等体系认证,实现全程质量管理和控制。加强市、县区、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着力提高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强对农业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消费等重点环节的全程监管检测和溯源体系建设。(市质监局、市经信委、市食药局、市农委、市商务局、市粮食局等负责)

  17.培育知名品牌。引导企业增强名牌意识,支持龙头企业申请注册商标,申报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等品牌创建。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合作,共享共建企业品牌,实现品牌的价值延伸。对于获得国家、省级名牌和“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兑现落实扶持政策。(市农委、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商务局、市粮食局、林业局等负责)

  18.提升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我市食博会举办水平,放大食博会效应,打造招商引资、产品推介、品牌推广、技术和信息交流平台,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淮北食品工业发展的名片。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树立我市农产品品牌形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支持农业走出去。鼓励企业在境内外建立专门推广推介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活动,扩大淮北农产品影响力。(市商务局、市委宣传部、市农委、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外办、市经信委、市粮食局、林业局等负责)

  三、保障措施

  19.突出招商带动。瞄准全球500强、国内500强、行业100强以及央企、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采取产业招商、跟踪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等多种途径,全力引进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集聚度高、牵引带动能力强的农业大项目。对于重大农业投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市招商局、商务厅、市农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等负责)

  20.兑现落实国家和省扶持政策。落实农产品加工税收优惠政策,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凭收购发票按规定抵扣增值税。兑现落实用地政策,将农产品加工用地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认真落实农产品初加工用地政策,优先安排园区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要优先保障农业产业化集群、养殖加工企业用地,把农产品初级加工、冷链物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用地纳入农业附属设施用地范围。加大粮油等主要农产品烘干、初加工机械农机购置补贴力度。落实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的政策。(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财政局、市农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粮食局负责)

  21.制定完善我市支持政策。根据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着力优化投入结构,提升支农效能”的要求,继续安排农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调整优化财政支农的方向、方式、方法,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适时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对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新增固定资产给予贷款贴息;对于新增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体、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等给予奖励;对于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新认定国家、省级、市级名牌农产品的给予奖励;对于创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展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的给予奖补;对于新建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休闲农业示范点基地、特色农业小镇等给予补助;对市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新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给予补助;继续实施土地流转奖补政策。对于带动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的项目,给予优先扶持。(市农委、市财政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粮食局、林业局负责)

  22.强化金融服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争取金融机构对骨干企业和农业优势项目提供融资支持。鼓励农业企业在区域性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农业板”挂牌,在创业板、中小板、主板上市。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和服务,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林权抵押贷款,探索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扩面,支持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探索开展“保单质押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开展“保险+期货”、品牌粮食保险等业务。(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农委、人民银行淮北分行、安徽国元保险淮北分公司负责)

  23.推动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提高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支持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发展,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着力推进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推进企业资本社会化、管理专业化和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化。(市农委、市林业局、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经信委负责)

  24.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加强市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形成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统筹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和重大事项,协调推进农业产业化重大措施落实。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将农业产业化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市目标办会同市农委尽快制定考核细则,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措施,积极为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市农委、市目标办负责)

  

  附件:1.淮北市农业产业发展指标

   2.淮北市农业产业区域布局

  

  

  附件1

  淮北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标

  指 标

  2016年(基期)

  2021年

  年增长率(%)

  计算依据

  农业总产值(亿元)

  108.3

  138

  5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亿元)

  564.6

  870

  9

  

  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亿元)

  269.3

  430

  10

  

  食品制造业(亿元)

  59.9

  100

  10

  

  粮食加工产值(亿元)

  175.4

  300

  12

  

  畜禽加工产值(亿元)

  110.3

  180

  10

  

  果蔬加工产值(亿元)

  7.5

  12

  10

  

  林特产业(亿元)

  45.2

  65

  8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

  5.2:1

  6:1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家)

  245

  300

  

  

  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家)

  100

  125

  

  

  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家)

  4

  6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人均增收(元)

  

  2000

  

  

  “主食厨房” (个)

  3

  50

  

  

  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个)

  20

  120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个)

  8

  30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个)

  14

  25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个)

  7

  12

  

  

  “三品一标”产品认证企业(个)

  35

  100

  

  

  “三品一标”产地面积(万亩)

  30

  150

  

  

  “三品一标”产品认证覆盖率(%)

  15

  75

  

  

  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企业

  6

  10

  

  

  获得中华老字号企业

  1

  2

  

  

  获得省级著名商标企业

  43

  80

  

  

  

  

  附件2

  淮北市农业产业区域布局

  区域布局

  发展目标

  支撑企业

  粮食产业

  1.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在双堆集、南坪、五沟、孙疃、韩村、四铺、临涣、铁佛、百善、古饶等10镇,建立100万亩强筋、中强筋优质小麦基地。

  2.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在双堆集、南坪、五沟、孙疃、韩村、四铺等6镇,建立60万亩籽粒和青储兼用玉米基地。

  3.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在百善、铁佛、四铺、临涣、刘桥等5镇,建立40万亩高蛋白大豆基地。

  4.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在百善、四铺、铁佛等乡镇,建立50万亩小麦、大豆良种繁育基地。

  突出优质原料基地及加工专用品种生产,推动大宗粮食作物产地初加工和传统加工技术升级,大力发展面制食品、休闲食品、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主食产品产业化。

  到2021年,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120万吨,专用品牌粮食比重50%以上。培育规模粮食加工企业60个,粮食加工产值达300亿元,年均增长12%。

  徽香昱原早餐工程、思朗、顺发、皖雪、昊晨、旭源食品、鲁王、鲁南、兴海、华瑞面粉、振淮粮食物流、大地种业集团,志强油脂,正大源、骆驼、极速时代饲料等。

  养殖产业

  1.肉猪养殖基地。以百善、铁佛、四铺、韩村、南坪、古饶为重点,建立150万头优质三元猪养殖基地。

  2.奶牛养殖基地。以渠沟、石台、韩村为重点,建立1万头奶牛养殖基地。

  3.肉禽养殖基地。以铁佛、百善、四铺、临涣、韩村、五沟、南坪、双堆集等为重点,建立5000万只肉禽养殖养殖基地。

  4.肉牛、肉羊产业基地。以古饶、五沟、四铺等为重点,建立100万头(只)肉牛、肉羊养殖基地。

  5.水产基地。根据南水北调蓄水工程和城市建设规划,调整基地建设布局,重点发展休闲渔业和连片精养渔塘。

  加强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清洁化屠宰、肉制品精深加工和畜禽副产物综合利用,建设资源集聚的畜禽加工产业集群。

  到2021年,全市肉蛋奶总产达到21万吨,规模养殖比重达85%以上。畜禽加工产值达160亿元,年均增长10%。

  曦强乳业、新希望六和、宝迪肉类、神华食品、华安丰实业、朗朗好心人、康宏园食品、翔凤禽业、标王农牧、大自然种猪、益农园种猪、科宝生物、华润金蟾药业等。

  果蔬产业

  1.城镇保障性蔬菜基地。在市区近郊建设7万亩城镇保障性蔬菜基地。

  2.日光温室群。以外环路和以百善、古饶为中心,建设3个万亩日光温室群,建设皖北最大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

  3.设施蔬菜基地。在渠沟、石台、刘桥、铁佛、五沟、韩村等重点镇建设一批万亩设施蔬菜基地。

  4.食用菌生产基地。在渠沟、段园、百善、铁佛等重点乡镇,培育10个食用菌生产专业村。

  5.以隋堤两侧为中心,建设10万亩西瓜生产基地。

  6.特色水果基地。在石台、矿山集、烈山、宋疃沿山地带,打造10万亩特色优质水果种植带。建设段园2万亩葡萄、黄里5000亩石榴和1000亩笆斗杏、塔山5万亩石榴、黄营5000亩灵枣四大特色水果核心种植区。建设双堆集、南坪优质葡萄和水蜜桃生产基地。

  加强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建设,推进果蔬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升级。

  到2021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30万亩,瓜菜总产达到135万吨,年均增长5%。果蔬加工产值达12亿元,年均增长10%。

  中瑞市场,福瑞祺、同兴、新选择、麦祺、维乐克、顶味食品。

  休闲农业

  1.突出榴园、华家湖、南山、百善等节点,建设城郊特色休闲农业产业环以及202省道沿线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带、以泗永公路为轴线的运河景区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带。

  2.建设烈山有机休闲小镇、段园葡萄小镇、渠沟芳香小镇以及百善三产融合示范镇。

  3.推进田园综合体、美丽休闲乡村产业发展。

  4.打造知名度较高的休闲农业旅游精品路线路5—6条。

  整合优化、重点打造点线面结合的休闲农业品牌体系,开发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促进休闲农业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原文链接:https://ny.huaibei.gov.cn/zwgk/public/60/55997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村官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村官调研网 cg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26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