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农业局特色农业产业扶贫计划(2016-2020年)
石家庄市农业局
特色农业产业扶贫计划
(2016-2020年)
根据中央、国务院,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产业扶贫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实施意见》(石发〔2016〕4号)、《石家庄市农业局等十一部门关于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石农〔2016〕104号)安排部署,为加快贫困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计划,计划期限为2016年至2020年,实施范围包括灵寿、赞皇、行唐、平山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一、基本情况
(一)贫困人口现状
灵寿、赞皇、行唐、平山4县为我市西部山区县,辖区面积5890平方公里,贫困村584个,贫困人口17.8万人,多分布在偏远山区,交通困难,农业生产资源缺乏,农业基础设施差,经济发展缓慢。同时部分贫困群众还存在就医难、上学难、饮水不安全等困难,扶持难度很大,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
(二)农业产业现状
4个贫困县地处太行山东麓中段,浅山区、丘陵面积大,平原面积小,平均海拔高,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降水少且分布不均,水利设施不足,抗旱能力偏低。适宜种植中药材、食用菌、马铃薯、红薯及小杂粮等节水作物。
近年来,在西部山区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在贫困县重点调减籽粒玉米种植,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薯类、小杂粮等种植。
截止目前,4个贫困县蔬菜种植规模达20.4万亩;食用菌种植规模达1.3万亩;中药材种植规模达14.1万亩;小杂粮种植规模达5.9万亩;红薯种植规模达9.1万亩;马铃薯种植规模达4万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效显著。
(三)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
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多年以来用于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较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农业生产严重受制于自然因素的影响,产品质量、产量不稳定,生产效益难提升,持续发展困难。
2、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整体工业化程度低,加工龙头企业少,加工产品种类较单一,以初级加工为主,深加工能力不足。进一步开发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加工链条,创建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农业产业标准化普及不足。当地农民多按照传统的种植方式进行生产,生产中盲目追求产量,不注重质量,生产技术不规范,标准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地方性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产品不一致,产量和质量不稳定,效益难提高。
4、农业投入不足。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没有足够的地方配套建设资金,社会闲散资金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扶贫产业建设资金远不能满足建设需要,对农业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制定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发〔2011〕10号);
2、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关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2〕93号);
3、农业部等九部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精准脱贫指导意见》(农计发〔2016〕59号);
4、河北省农业厅、农村工作办公室《特色农业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6-2020年)》。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央和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农业行业的政策、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以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为主攻方向,以促进贫困地区农民脱贫增收为基本目标,将发展现代农业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选准产业、科学规划,加大政策、项目、技术支持力度,努力改善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环境,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收入水平,推动全市产业扶贫对象如期脱贫。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科学安排。综合考虑各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因素,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择、确定和安排产业扶贫项目。
2、政府扶持,群众主体。强化政府责任,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社会动员,凝聚特色产业发展合力。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坚持国家扶贫与自力更生相结合,通过贫困群众的自身努力,加快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
3、分类指导,统筹兼顾。优先对贫困程度较深、地域自然相连、主导产业一致地区,统筹规划,连片推进。同时,兼顾相对分散、单个零星的地区。
4、政策带动,技术支撑。整合有关资金、项目和优惠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优势,为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5、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用好用活绿色生态牌,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发展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确保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并进。
四、任务目标及进度安排
围绕贫困山区的自然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提档增效。以设施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杂粮等为主导,通过环评认证、规范管理增加产值及效益。
到2020年,全市4个贫困县蔬菜种植规模达到25.1万亩;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2.5万亩;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20万亩;小杂粮种植规模达到8.3万亩;红薯种植规模达到14.7万亩;马铃薯种植规模达到5.8万亩。
力求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特色产业项目和就业创业服务全覆盖。每个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拥有1-2个增收脱贫项目,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推动全市产业扶贫对象如期脱贫。
(一)蔬菜种植
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生态优势,发挥区域特色优势,以建设蔬菜标准园为抓手,大力发展错季蔬菜、特色蔬菜,积极培育种植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的蔬菜生产园区、基地和种植大户,带动贫困人口稳步增收。
进度安排:2017年,蔬菜种植规模达到21.5万亩;2018年,种植规模达到22.4万亩。争取到2020年,蔬菜种植规模达到25.1万亩。
1、平山县。以两河乡、大吾乡、回舍镇、岗南镇、小觉镇等有一定发展基础的贫困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错季蔬菜和有机蔬菜。以2个部级蔬菜标准园、4个市级蔬菜示范园及百亩蔬菜示范方为依托,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绿色防控、设施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配套技术,打造区域品牌,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到2020年,全县蔬菜种植规模达到9.5万亩。
2、行唐县。以九口子乡、口头镇、城寨乡、翟营乡、玉亭乡、上方乡、上碑镇7个乡镇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引导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建设蔬菜标准园4个,带动扶持全县设施蔬菜建设。到2020年,全县蔬菜种植规模达到5万亩。
3、赞皇县。以龙门乡、清河乡为主,在槐河、济河两岸发展无公害蔬菜、设施蔬菜;以赞皇镇、土门乡为中心,建设万亩大葱基地。到2020年,全县蔬菜种植规模达到3.8万亩。
4、灵寿县。以灵寿镇、北洼乡的香菜,三圣院乡的设施蔬菜为依托,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设施化种植基地。到2020年,全县蔬菜种植规模达到6.8万亩。
(二)食用菌种植
突出黑木耳、金针菇、杏孢菇、香菇、平菇等特色主导品种,不断开发茶树菇、秀珍菇、黑鸡枞菌、白灵菇等新品种,推广种植新技术,指导种植户向专业化、优质化、标准化、名牌化发展。培养一批具备食用菌种植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太行山西部山区食用菌产业带建设。
进度安排:2017年,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1.6万亩;2018年,种植规模达到2万亩。争取到2020年,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2.5万亩。
1、灵寿县。在京赞线两侧建设以河北灵济食用菌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灵寿县食用菌产业园中心示范区;打造以狗台乡、灵寿镇、慈峪镇、牛城乡、青同镇为核心的优势生产基地。到2020年,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1.2万亩。
2、平山县。在下槐镇、古月镇、岗南镇3个乡镇建设15个占地300亩的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西柏坡镇、温塘镇、苏家庄乡、三汲乡、两河乡、平山镇、大吾乡等乡镇建设200座占地100亩的生产基地。到2020年,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1万亩。
3、赞皇县。积极发展食用菌产业。到2020年,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0.1万亩。
4、行唐县。积极发展食用菌产业。到2020年,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0.2万亩。
(三)中药材种植
积极推动中草药种植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推动中草药种植业健康有序发展,有选择地繁育、种植发展道地中药材。
进度安排:2017年,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15万亩;2018年,种植规模达到18万亩。争取到2020年,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20万亩。
1、灵寿县。重点在浅山区、丘陵及慈河两岸开展优质远志、脱毒丹参种植;推动仿野生中药材保护及仿野生种植示范基地和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到2020年,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6.5万亩。
2、平山县。大力推广黄芩、黄芪、桔梗、柴胡等中药材林下种植及连翘山坡地种植,以王坡、营里、观音堂、蛟潭庄、合河口、杨家桥、孟家庄等丘陵山区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王坡乡、下口镇打造两个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到2020年,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10万亩。
3、行唐县。结合太行山绿化工程,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实施林药间作,大力推广种植丹参、防风、桔梗、黄芪、黄芩、白术、射干等当家道地药材品种。建设中药材现代园区3个,带动北河、口头、九口子、玉亭、上方5个乡镇发展中药材种植。到2020年,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2.5万亩。
4、赞皇县。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以张楞乡、许亭乡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开展中药材种植。到2020年,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1万亩。
(四)特色杂粮种植
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广红薯、花生、小杂粮等作物种植,依托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改变“有质无名”、“品优无牌”现状,努力提高规模效益和知名度,增加农民收入。
进度安排:2017年,小杂粮种植规模达到6.7万亩,红薯种植规模达到10.5万亩;2018年,小杂粮种植规模达到7.2万亩,红薯种植规模达到12.4万亩。争取到2020年,小杂粮种植规模达到8.3万亩;红薯种植规模达到14.7万亩。
1、赞皇县。在张楞乡、阳泽乡、土门乡、院头镇的岗坡次地发展谷子、豆类等小杂粮,同时带动周边乡村种植;以张楞乡为中心,辐射龙门乡、清河乡等开展红薯种植,到2020年,全县小杂粮种植规模达到2.5万亩;红薯种植规模达到3万亩。
2、行唐县。加大对龙兴贡米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开发和保护,以北河乡龙兴庄村为中心,扩大种植覆盖范围;以口头镇、城宅乡、翟营乡为中心,建设脱毒薯原种及薯苗基地,推广以鲜食为主的新品种。到2020年,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红薯种植规模达到2.5万亩。
3、灵寿县。积极推动小杂粮种植;以塔上镇为中心,加快脱毒薯有机栽培基地建设。到2020年,全县小杂粮种植规模达到1.6万亩;红薯种植规模达到5万亩。
4、平山县。在回舍、南甸、两河、王坡、岗南等丘陵区乡镇积极推动绿色小杂粮种植。到2020年,全县小杂粮种植规模达到3.2万亩;红薯种植规模达到4.2万亩。
(五)马铃薯种植
以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试点项目为契机,按照“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思路,科学引导马铃薯主食消费,积极推动贫困地区马铃薯种植,拓宽农民的增收脱贫渠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
进度安排:2017年,马铃薯种植规模达到4.6万亩;2018年,种植规模达到5.1万亩。争取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规模达到5.8万亩。
1、赞皇县。以黄北坪乡、嶂石岩乡为中心,建设优质马铃薯基地,带动周边地区马铃薯种植。到2020年,全县马铃薯种植规模达到1.2万亩。
2、平山县。利用西部山区气候冷凉的优势,大力发展错季马铃薯生产,通过建立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积极推广优质脱毒品种种植。到2020年,全县马铃薯种植规模达到3万亩。
3、灵寿县。通过进一步优化调整种植结构,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到2020年,全县马铃薯种植规模达到1.6万亩。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农业局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领导任副组长,局各有关处室、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主管副局长兼办公室主任。负责农业局产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及时研究解决产业扶贫工作的问题,统筹资源,抓好任务落实。
(二)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在中央和省、市等项目资金的安排上向贫困地区、贫困村进行倾斜,在符合相关条件的基础上,按照资金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争取覆盖尽量多的贫困村。
一是优先安排“市级高端蔬菜园示范”项目在贫困县建设,到2018年,计划达到12个以上,项目总金额360万元以上;积极谋划实施“扶持贫困县蔬菜产业发展项目”,对每年新发展的约0.65万亩设施蔬菜基地进行补贴,年需资金1965万元。
二是开展无公害黑木耳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年生产规模2000万袋标准化黑木耳生产基地,黑木耳菌袋生产线一套,带动贫困县2000亩黑木耳基地生产,需资金3000万元。
三是支持发展小杂粮。继续在贫困县,调整种植结构,压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推广种植杂交谷等小杂粮,计划每年支持资金额200万元以上。
四是积极争取省中药材项目资金,力争每年不低于80万元。
五是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水果标准园创建资金,支持贫困地区标准果园建设。
(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依托贫困山区综合开发和绿化美化,充分利用区域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将荒山治理、生态改善、产业培育、扶贫增收等有机结合,深度开发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指导贫困县每县建设1-2个万亩以上集生态旅游、农事体验、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园区”,规模化开发、园区式建设、循环式利用、产业式扶贫等运行模式,提升农业园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贫困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村成立农民合作社,鼓励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社、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社务工。鼓励有条件的家庭农场与贫困农户结对帮扶,为周边从事种植的贫困农户提供指导服务,就近优先流转贫困农户的承包土地,为有务工需求的贫困户劳动力提供务工机会。扶贫责任履行好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享受相关扶持奖励政策。每年扶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不少于20个,扶持资金不少于200万元。
(五)强化技术服务支撑。大力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快推广农作物优质高产抗病品种和高效栽培模式、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适合贫困地区特点及需求的良种良法。组织农业专家顾问团、农业科技人员,不定期到村开展技术指导,特别是关键农事农时节点要对农户进行指导帮扶和技术培训,为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推进贫困村农业科技示范户全覆盖,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形成人、财、物直接进村入户的科技推广新模式。通过科技的转化应用,支撑农业产业发展,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和总体效益。
(六)强化“三农”信息服务。以“互联网+农业”为引领,以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核心,加强物联网系统、综合办公、综合服务平台、科技零距离服务平台、村村通大喇叭广播系统、12316专家咨询系统等建设。进一步完善“石家庄市农业技术推广专家人力资源库”,创建我市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团队建设,实施科技零距离服务,为农民提供农事指导、专家技术咨询、农产品质量安全、交易服务等全方位的服务,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助力。
(七)加强职业培训。提升贫困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档次,对贫困乡镇实施政策倾斜,将贫困村、贫困户列入重点培育对象。遴选专业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为授课教师。力争为贫困地区、贫困村培养一批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每个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提升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生产就业能力。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少于1000人,支持资金不少于250万元。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以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耕地产出水平。通过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培肥地力等措施,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2016年12月21日
原文链接:http://nyncj.sjz.gov.cn/col/1584686212007/2021/12/06/163877791617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2021-06-23
- 规模经营耕地从3万亩...2021-06-15
- 胡春华强调:确保高质...2022-02-23
-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2020-08-07
- 花生豆腐的制作技术2022-01-04
- 农业农村部举办党史学...2021-06-25
- 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2021-01-13
- 长治市农业技术推广中...2021-07-11
- 麻涌完成2022年拖...2022-09-15
- 连云港市内业测试化验...2025-02-06
- 淮安区第三次土壤普查...2025-02-06
- 苏州市吴江区顺利完成...2025-02-06
- 常熟市第三次全国土壤...2025-02-06
- 江苏省全面推进第三次...2025-02-06
- 无锡市开展节前农产品...2025-02-06
- 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开...2025-02-06
- 江苏省地方标准《农产...2025-02-06
- 镇江市:强监管 控风...2025-02-06
- 草莓定植成活后田管要...2025-02-06
- 莲藕产业架起致富金桥2025-02-06
- 思而后定〡骆马湖渔管...2025-02-06
- 回眸2024(之五)...2025-02-06
- 江苏洪泽湖:保持“动...2025-02-06
- 骆马湖渔管办开展水产...2025-02-06
- 江苏省太湖渔政监督支...2025-02-06
- 近万只野生鸬鹚现身洪...2025-02-06
- 宿迁市开展春节期间草...202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