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规划(2017-2019年)
石家庄市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规划(2017-2019年)
加大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力度,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是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必由之路。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及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结合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制定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带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服务城市、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优化生态、拓展功能”,扎实做好“一控两减三基本”,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都市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推进,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功能融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举,为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提供产业支撑。
二、基本原则
----规划先行、合理布局。根据绿色生态功能空间布局,区域土地、水、废弃物处理能力、环境承载力和发展需要等因素,合理规划种养区域布局,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生产格局,确保环境友好,资源持续利用。
----保障产能、节本增效。坚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保持农业产能相统筹,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通过做好控减总量的“减法”和提高利用率的“加法”,保证合理产能,争取以较少的农业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较高的农业生产效益,努力实现农业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按照先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后一般区域的原则,因地制宜明确治理重点、实施范围和治理模式。按照有限时间、有限范围,突破重点,试点先行,示范带动。
----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坚持源头控制、过程清洁与资源化利用相结合,统筹考虑水、肥、药等生产要素使用和畜禽粪便、秸秆、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产排状况,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有效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创新治理机制,充分调动科研、教学、企业多方面积极性,形成治理合力。
三、主要目标
全市力争到2018年底,在全省率先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总量明显下降,全市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缓解;“两减”,即化肥、农药用量逐年减少,主要农作物用量实现“零增长”;“三基本”,即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废旧地膜回收率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逐年提升,基本实现有效利用,全市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体系基本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严格控制农业用水。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农业项目,到2019年底,全市农田节水面积达到70%以上,节水2.2亿立方米,累计节水6亿立方米以上,全市农田节水面积2017年达到60%以上,节水1.85亿立方米,2018年达到65%以上,节水1.95亿立方米,农业用水总量明显下降。
----化肥减量增效。到2019年底,初步建立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升,化肥使用量稳定控制在492000吨以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肥料利用率达到38%以上。2017年,全市化肥使用量控制在493284吨,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85%以上;2018年化肥使用量控制在492280吨,化肥用量实现零增长。
----农药减量增效。到2019年底,农药用量稳定控制在1010.78吨(农药折百量,下同)以下,比2017年下降6%,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科学用药水平明显提升。2017年,我市农药用量控制在1075.30吨以下,2018年农药用量控制在1043.04吨以下,比2017年下降3%。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
----秸秆基本实现全量化利用。到2019年底,全市农作物秸秆还田质量、饲草加工手段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有较大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基本实现全量化利用。2017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5%,2018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
----废弃地膜基本回收利用。我市每年使用地膜种植面积平均230万亩,使用地膜7360吨。到2019年底,在地膜使用大县,标准地膜推广使用面积增加到40%以上,农用废弃地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地膜“白色污染”问题基本得到治理。2017年标准地膜推广面积30%,回收率达到60%;2018年标准地膜推广面积35%,回收率达到70%。
----畜禽粪便基本资源化利用。推进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到2019年底,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全部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基本解决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2017年完成75%,2018年完成90%。
----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建立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区。2018-2019年全面推开,计划每年投资400万。2017年在14县(市)、区实施,投资140万元。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县建设为抓手,建立完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长效机制。
----农产品重金属污染治理。2018-2019年按照农业部及省农业厅统一安排对我市农产品重金属污染分类建档、划分等级,积极推进土壤环境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作。2017年根据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启动我市农产品重金属土壤污染治理工作。
----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制度,科学合理施肥用药,严禁使用国家、地方禁用的农(兽)药品种,严格执行农产品安全间隔期采收等规范化制度,确保生产出的产品优质、安全。到2019年,全市农业生产标准化普及率达到95%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基地认定200个以上,产品认证500个以上;全市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试点120个以上,农产品质量检测平均合格率98%以上。
四、重点工作
(一)严控用水工程,严格控制用水总量
1.技术路径
----突出农艺节水。大力推广小麦稳产配套集成技术,选择蓄水保墒能力较好麦田,种植小麦节水品种,配套实施农机深松、精细整地、镇压保墒、限水灌溉、浇关键水等节水保墒集成技术,减少一次以上灌水,实现小麦节水稳产。
----优化种植结构。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改革耕作制度,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种植模式。积极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小麦着力推广抗旱、稳产品种,减少用水;玉米着力推广综合抗性强的中高密度品种,提高产量;蔬菜积极引试推广新、奇、特品种,错季生产,提质增效。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98%以上,小麦抗旱品种推广率达到75%以上。
----推广水肥一体化。选择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标准化种植园等规模经营主体和组织能力强的行政村,推广滴灌、喷灌、微灌等不同方式的水肥一体化配套节水技术,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整合农田节水技术。建立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网点。通过测定土壤水分,快速了解土壤墒情与旱情,应用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体系,结合气象资料分析,进行墒情信息发布和旱情趋势测报,指导农民科学灌溉。实施以地力建设为主的土壤培肥工程。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覆盖技术,加大绿肥和农家肥投入,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减少蒸发,实现节约用水,增产增效。
2.建设内容
----2016-2017年安排冬小麦节水稳产配套技术项目52.7万亩,累计完成305.7万亩,占我市13个地下水严重超采县(市)区小麦种植面积的73.1%,形成压采能力15250万方。
----2017-2018年安排粮食作物水肥一体化项目1.25万亩,实现节水62.5万方,投资1872万元。
----2018-2019年安排冬小麦保护性耕作节水项目21万亩,亩平均节水达到50立方米,实现节水1050万方。
----发展蔬菜节水11.5万亩,其中:2017年3万亩,2018年3.5万亩,2019年5万亩,节水1725万方。创建1个农业部蔬菜标准园项目和10个市级高端蔬菜示范园项目,安排蔬菜水肥一体化建设内容,市级财政预算300万元。
(二)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工程,实现主要农作物化肥用量零增长
1.技术路径
----推进精准施肥。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作物产量潜力和养分综合管理要求,合理制定各区域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减少盲目施肥行为。
----调整化肥使用结构。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大力推广高效新型肥料。
----改进施肥方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和技能。研发推广适用施肥设备,改表施、撒施为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等方式。
----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提升耕地基础地力,用耕地内在养分替代外来化肥养分投入。
2.建设内容
----加快肥料新产品推广。组织开展新型肥料试验、示范,选择效果突出的缓控释肥料、水溶肥料、液体肥料、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到2019年重点推广应用缓控释肥料100万亩次,水溶肥料20万亩次,生物肥料20万亩次,市级财政预算90万元。
----深化测土配方施肥。调动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的积极性,支持施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向农民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四统一”服务。建立肥料配方制定发布机制,完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到2019年,全市发布市级区域肥料配方和县级区域个性肥料配方30个以上,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肥效试验基地4个以上,每年开展粮食作物“3414”试验、校正试验、肥料利用率试验、中微量元素试验、蔬菜经济作物“2+X”试验50个以上,补贴建设配肥站、配方肥供应网点30个以上,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达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0%以上,市级财政预算545万元。
----推进施肥机械化。按照农机农艺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原则,发挥农业机械的优势,探索农机农艺相结合的途径,改进施肥方式方法,推广机械化施肥新技术。重点示范推广种肥同播、机械化化肥深施及追肥技术、夏玉米深松分层施肥播种等施肥机械化新技术,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到2019年机械化施肥面积达主要农物种植面积的50%。
----推广水肥一体化。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施肥方式的巨大变革,具有明显的节水节肥、省工省时、增产增效的作用。要把水肥一体化作为转变施肥方式的一项重大技术,结合地下水超采治理试点等节水农业项目,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集成推广高效施肥技术模式。结合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按照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分区域、分作物编制科学施肥指导手册,集成推广一批高产、高效、生态施肥技术模式,重点集成推广粮食作物高效增产施肥技术模式、蔬菜果树减量增效施肥技术模式等。
(三)实施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实现主要农作物农药用量零增长
1.技术路径
----控制病虫危害发生。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创建有利于作物生长、天敌保护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预防控制病虫发生,从而达到少用药的目的。
----药、械替代。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开发应用现代植保机械,替代跑冒滴漏落后机械,减少农药流失和浪费。
----推行精准科学施药技术。在准确诊断病虫害并明确其抗药性水平的基础上,配方选药,对症用药,避免乱用药。根据病虫监测预报,坚持达标防治,适期用药。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要求的剂量和次数施药,避免盲目加大施用剂量、增加使用次数。
----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扶持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行植保机械与农艺配套,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决一家一户“打药难”、“乱打药”等问题。围绕玉米、蔬菜等主要作物开展肥药减量增效试点工作,探索总结技术模式,打造典型样板,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减少农药用量。
2.建设内容
----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加强区域站管理和考核工作,改善测报装备水平,提升技术人员素质,保证监测全面,科学预警,广泛发布。增加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会商次数,提高预报时效性。全市发布病虫情报160期以上,长期预报准确率在85%以上,中短期预报准确率在90%以上。
----开展病虫综合防治。依托现有先进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集成有关作物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综合实施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科学合理安全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加大种子处理等安全防控和蜜蜂授粉技术推广力度,示范开展农作物绿色防控,带动农药减量增效。对种粮大户进行生物农药或高效低度农药补贴,每年每亩补贴20元。
----推进病虫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农业部门、服务组织、社团组织(协会联盟)、农资农机企业协同发展的合作服务机制。加大政策扶持,推行政府向社会购买植保服务,重点扶持规模适中、管理规范、水平较高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带动农药减量增效,实施病虫统防统治小麦450万亩次,玉米100万亩次。
----推广高效植保机械。大力推广喷杆喷雾机、静电喷雾器、风送式喷雾机、航空喷雾机等植保机械,提升植保机械化作业水平。在16个农业县(市)对每县2个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进行扶持,每个服务组织补贴2台大型施药机械,每台补贴5万元。逐步达到病虫防治政府购买服务的能力,到2017年底日作业能力达到150亩上的大型施药机械1000台。
(四)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实现秸秆全量化利用
1.技术路径
----秸秆肥料化利用。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发展大型复式作业机械,重点是大型青贮机械和带高性能还田机的玉米联合收获机;进一步提高机械配套比,优化秸秆机械还田工艺,推广玉米联合收获(玉米青贮)-秸秆还田-小麦播种、小麦联合收获秸秆切抛还田一体作业-玉米免耕播种作业模式。推广堆沤、生物发酵生产有机肥技术,推进秸秆肥料化利用。
----秸秆饲料化利用。结合畜牧养殖业,大力推广饲用玉米、苜蓿、花生种植,以专用青贮机械的作业,带动秸秆快速向饲料的转化,提高饲料品质;饲料化利用秸秆稳定在300万吨。
----秸秆基料化利用。结合食用菌产业发展,积极开发推广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根据食用菌生产特点,提高秸秆在培养料中的比例,支持秸秆栽培食用菌标准园建设,推进秸秆基料化利用。
----秸秆能源化利用。结合大气污染治理,推广秸秆固体成型燃料,推广秸秆沼气、秸秆气化技术,推广高效清洁燃烧炉具和生物质锅炉,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
----秸秆原料化利用。结合工业生产,利用秸秆生产人造板、工业用纤维等。
2.建设内容
利用国家农机补贴和全量化秸秆综合利用试点资金,大力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和设施,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
----2017年全市各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达到8.6万 台(套),消化农作物秸秆793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5%。
----2018年全市各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达到9.1万 台(套),消化农作物秸秆796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
----2019年全市各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达到9.5万 台(套),消化农作物秸秆80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基本实现全量化利用。
(五)实施地膜回收利用工程,实现废弃地膜基本回收利用
1.技术路径
----以赵县、新乐地膜回收利用示范项目县为抓手,探索总结地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及长效机制。每年我市在2-3个县安排地膜回收利用示范项目,加大0.01-0.008毫米及标准地膜的推广力度,开展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研究,探索地膜污染解决路径。
----建立废弃地膜回收利用体系。深入实施地膜回收与综合利用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积极探索企业回收、农户参与、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涵盖地膜捡拾、回收、资源化利用等环节的回收利用体系。在10万亩以上地膜使用县(市),引进农用废弃地膜回收及综合利用企业,带动周边地区农用废弃地膜的回收及再利用。鼓励引导加工企业在重点乡镇建立自己的回收网点,或利用现有废品收购系统,为企业代收农用废弃地膜,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运行有效的农用废弃地膜回收加工一体化模式。
----探索可降解地膜研发与应用。在蔬菜集中产区,积极开展不同类型可降解地膜评价试验研究,通过筛选、示范、推广,提高可降解地膜使用面积。
2.建设内容
----借鉴农业部在甘肃省试点经验,对完成回收任务农户及回收加工企业给于奖、补政策。
----2017-2019年每年市级财政安排不低于500万资金在地膜使用大县建设回收及综合利用企业和网点,确保2019年标准地膜推广使用面积增加到40%以上,农用废弃地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地膜“白色污染”问题基本得到治理。
(六)实施粪污治理工程,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1.技术路径
----优化畜禽养殖空间布局。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土地消纳能力、区域总量控制指标、流域水环境容量、生态环境状况等,科学编制畜牧业发展规划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明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目标、任务、重点区域以及污染治理重点设施建设、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措施,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依法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环保、畜牧等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范围,并以本级政府公布实施。经划定的禁养区内现有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关闭或搬迁,并予以损失评估及相应补偿。限养区内严格控制养殖规模,不得新建、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已有畜禽养殖场要限期治理,逾期完不成的依法予以取缔。
----全面加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各地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措施,推动畜禽养殖场依法落实主体责任,按照“一控两分三防两配套一基本”要求,建设畜禽粪便处理设施设备,“一控”即改进节水设备,控制用水量,压减污水产生量;“两分”即实现雨污分离、干湿分离;“三防”即配套设施达到防渗、防雨、防溢流要求;“两配套”即养殖场配套建设储粪场和污水储存池;“一基本”即粪污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不得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2019年底前,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全部配套建设弃物处理设施,基本解决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
----开展养殖密集区整治。对污染严重的畜禽养殖密集区,各县人民政府要制定综合整治方案,积极探索采取养治分离的PPP模式,建立专业化生产、公司化运营的畜禽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实行粪便污水分户收集、统一处理利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机制。
----推广种养结合新型农牧经营模式。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就地就近用于农村能源和农用有机肥为主要使用方向,“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种养对接”,根据畜禽养殖规模配套相应粪污消纳土地,或根据种植需要发展相应养殖场户,就近消化畜禽粪污。重点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农牧业“三个循环”。
----完善激励措施,引导养殖企业自主进行治理,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关停与搬迁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财政预算430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预算273万元,市级财政预算4037万元;市级财政预算3000万元用于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补贴;制定出台有机肥生产和使用奖补政策,引导种植业者使用有机肥。
2.建设内容
----主体小循环:养殖业与种植业为同一主体,产生的畜禽粪污在养殖场周边自有的土地进行农牧结合,生态循环。
----区域中循环:由村集体或第三方作为纽带,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养殖场与种植户对接,实现区域内农牧结合,生态循环。
----县域大循环:以县域为单位,由政府牵头,企业运作,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实现县域内农牧结合,生态循环。
(七)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工程,实现绿色生态农业
1.技术路径
----建立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区。按照“源头控制、过程清洁、末端利用”的原则,建立不同类型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区。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应用,提高农业资源和农业投入品利用率,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度,通过示范项目经验做法,建立完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长效机制。
----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县建设。以项目示范为抓手,实现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按照“主体小循环、区域大循环”的思路,选择粮食主产区、整合种植、养殖先进技术和资源,建设1-2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采用种养结合的循环发展方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重点开展农药化肥减量施用、养殖废弃物处理和秸秆综合利用,促进区域农业生产废弃物生态消纳和循环利用、种植业与养殖业相互融合,把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建设成为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典范。
2.建设内容
----2017年在14个县(市)、区建设农业清洁示范项目,市级财政预算140万元。
----2018年在16个县(市)、区建设农业清洁示范项目,市级财政预算400万元。
----2019年在16个县(市)、区建设农业清洁示范项目,市级财政预算400万元以上。
(八)实施农产品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实现农业安全生产
1.技术路径
----根据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2017年启动我市农产品重金属土壤污染全面工作。
----全面配合完成农业部、省农业厅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项目工作,开展城市、县城和工矿企业周边等重点区域、疑似地区土壤加密监测和土壤、产品一对一采样检测,建立重点区域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档案,在重点区域开展治理修复试点,探索总结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与修复治理的技术模式,为开展产地分级管理、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种植结构调整及指导农业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建设内容
----2017年建立耕地环境安全预警机制。根据省厅在全省耕地上建立长期监控点位要求,每1万亩耕地建立1个监控点。石家庄市设立700个监控点,市级财政预算100万。同时对全市耕地土壤、灌溉水和农产品进行监测,实现全市耕地环境质量的动态监控和发展趋势分析,及时上报省农业厅做出综合评价。
----2018-2019年按照省农业厅要求建立土壤样品库和产地安全质量档案。根据土壤污染特征,有针对性启动选用土壤置换、添加钝化剂和阻抗剂、混合淋洗、生物修复等技术和模式,完善技术规程,通过工程和技术手段,完善治理实施方案。在不同的生态类型区和污染典型区,分批建设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综合示范区,整合推广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发展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带动全市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
(九)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工程,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1.技术路径
----完善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突出“安全、优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力争有效标准达到100项。积极推进地方名优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制订工作,为落实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规范。以“质量安全、技术先进、生产可行、产业提升”为基本评价指标,建立农产品技术标准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广泛宣传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种养生产者标准化技术水平,建立全程农业生产记录档案,从投入品使用名称、时间、用量、次数、安全间隔期,产品销售时间、销售对象等记录完整,并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将“三品一标”认证做为推进绿色农业发展、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产品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助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以行业自律为基础、属地监管为原则、行政监管为主导”的综合监管运行机制。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农业执法、风险预警、产品抽检、证后监管等制度,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加强各级农产品质量监管及生产企业内检员队伍建设,发挥其在宣贯标准、沟通信息、质量保障中的重要作用。
----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业农村绿色化水平。要把提升农业农村绿色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推进生产绿色化、生活绿色化,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2.建设内容
----加快农业标准化技术规程制修订,落实农业标准化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生产标准化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引导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申报“三品一标”认证,使农产品向名牌化、品牌化发展,农产品基地认定200个以上,产品认证500个以上。
----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及追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对获证产品、国家、省名牌产品予以奖励扶持。全市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试点120个以上,农产品质量检测平均合格率98%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市政府成立以主管农业副市长为组长,由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畜牧水产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统计局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联席会议制度,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着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组织,把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协调指导,推进各项措施落实。
(二)整合资金支持。为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市级财政要保障资金支持,整合有关资金,增加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在2017-2019年度将涉及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项目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为全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提供资金保障。
(三)强化科技支撑。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紧紧围绕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与防控、节水灌溉、精准农业、农业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等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产学研结合,加强科研攻关,尽快形成一整套适合市情,技术、经济、生态相协调统一的农业技术体系,有效突破农业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技术瓶颈。
(四)抓好示范引导。按照“源头控制、过程清洁、末端利用”的原则,统筹协调种植、畜牧、农机各业,建立不同类型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区。以循环农业示范市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建立完善农业清洁生产的标准体系,积极进行示范引导,推广普及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与模式,提高农业资源和农业投入品利用率,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度。
(五)创新工作机制。借鉴工业治理污染的经验,加大不同部门、行业统筹协调力度,切实找准污染症结,点面结合,探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加强督导检查,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年度实绩考核目标。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和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技能水平。运用主流媒体,广泛开展宣传,积极营造社会氛围,提高广大群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原文链接:http://nyncj.sjz.gov.cn/col/1584686212007/2021/12/06/163877810687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2021-06-23
- 规模经营耕地从3万亩...2021-06-15
- 胡春华强调:确保高质...2022-02-23
-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2020-08-07
- 花生豆腐的制作技术2022-01-04
- 农业农村部举办党史学...2021-06-25
- 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2021-01-13
- 长治市农业技术推广中...2021-07-11
- 麻涌完成2022年拖...2022-09-15
- 连云港市内业测试化验...2025-02-06
- 淮安区第三次土壤普查...2025-02-06
- 苏州市吴江区顺利完成...2025-02-06
- 常熟市第三次全国土壤...2025-02-06
- 江苏省全面推进第三次...2025-02-06
- 无锡市开展节前农产品...2025-02-06
- 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开...2025-02-06
- 江苏省地方标准《农产...2025-02-06
- 镇江市:强监管 控风...2025-02-06
- 草莓定植成活后田管要...2025-02-06
- 莲藕产业架起致富金桥2025-02-06
- 思而后定〡骆马湖渔管...2025-02-06
- 回眸2024(之五)...2025-02-06
- 江苏洪泽湖:保持“动...2025-02-06
- 骆马湖渔管办开展水产...2025-02-06
- 江苏省太湖渔政监督支...2025-02-06
- 近万只野生鸬鹚现身洪...2025-02-06
- 宿迁市开展春节期间草...202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