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村官调研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村官资讯

【阶段性评估】淮北市2018年土地流转及三权分置工作完成情况

时间:2022-12-24 来源:淮北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

  

  在淮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农委的指导下,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完善土地确权成果,加强土地管理,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项农经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一、2018年工作开展和任务完成情况

  (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规范化建设。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在册合作社1312户,其中濉溪县905户,相山区93户,杜集区129户,烈山区185户;全市在册家庭农场3357户,其中濉溪县2520户,相山区101户,杜集区164户,烈山区572户;相较2017年新登记合作社151户,家庭农场620户。

  一是完成示范主体申报、评定工作。2018年我市成功申报国家级示范社1家;申报省级示范主体13家,其中,濉溪县永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等3家农民合作社被评定为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濉溪县孙疃长芝家庭农场等10家家庭农场被评定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组织全市第五批市级示范主体申报及评定工作,通过严格筛选、专家评审,全市新增18家市级合作社示范社、3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配合工商部门完成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完成工商年报。

  二是创新培训模式,提升经营主体生产管理水平。对新增市级示范主体负责人进行培训,协助农科教搞好新型农民培训,推荐示范农民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参加小岗村及河南刘庄的创业培训。创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使用办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确定由淮北市煤炭师范大学承担淮北市特色产业扶贫培训及技术服务项目的实施,通过4次培训和现场指导,提高经营主体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成效显著。

  三是推进建立家庭农场台帐的试点工作。指导试点区相山区建立家庭农场基础台帐,建帐率达85%。同时,所有市级以上家庭农场建立台账。完成国家级示范农民合作社的运行监测工作,推进“新农直报”平台、“家庭农场名录系统”信息填报工作。目前,全市已有202户合作社、1704户家庭农场完成了注册。

  (二)落实三权分置政策,出台《关于开展“一户一田”土地承包经营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皖办发〔2017〕22号)精神,根据省委改革督察组提出创造性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的要求,借鉴蚌埠市承包了改革的经验,我市制订了《关于开展“一户一田”土地承包经营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以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各县区执行。

  (三)完善巩固土地确权成果。截至目前,一县三区均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部署。一是做好确权后续工作政策指导。针对土地确权后,土地经营权证书的变更、换发主体不明确、流程不规范、农村承包地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滞后等问题,以土地确权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做好农村土地确权若干后续工作的通知,以市农委关于印发《淮北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核发、换发、补发、变更工作操作规程》的通知,明确在土地管理系统开发出来之前,土地确权测绘机构,负责所辖范围内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变更、核发、换发等工作,并对工作流程进行了规范,解决了农业部门无法更改数据、承包户找不到人解决问题、基层不知道办事流程的局面,从而减少了群众因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信息错误引发的纠纷。二是开发三级联网的数据平台。由于目前县区建立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数据库是单机版的,没有实现联网,我市借鉴南京等地的经验,通过招标,正在开展市、县(区)、镇三级联网的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管理平台建设。该平台由安徽同绘公司建设,拟配置在全市三资专网上,计划于年底前试运行。

  (四)大力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指导服务和监管,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面积稳步扩大。全市今年拟对2017年度的176个流转项目进行扶持,面积3.86万亩,扶持资金达772万元。截至第三季度,全市新增土地流转2.86万亩,全市累计流转面积79.6万亩,土地流转率达33.4%。

  (五)推进土地托管,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我市大力推广土地托管等新型土地流转方式,取得一定成效,初步统计,全市土地托管面积55万亩,主要有以田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服务型托管模式、以淮北隆昌农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订单式全程托管、由政府支持的项目带动式托管等几种模式。为支持我市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省农委、省财政厅安排我市濉溪县中央财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任务9万亩,项目资金900万元。该项目计划结合优质小麦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安排深耕6.8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前期和中后期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94.2万亩次。目前,服务主体已确定,项目资金已到位,实施方案已报省农委,深耕任务已完成,重大病虫害防治已完成35万亩。

  (六)搞好土地纠纷调处。县区均设立了土地纠纷仲裁厅,年接受土地政策咨询和纠纷投诉上百例。每年通过市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开办的政风、行风热线节目,接受市民关于土地政策咨询和土地纠纷投诉案件40多例,经过解释和调处,均得到圆满解决。各县区认真准备土地纠纷调解仲裁考核材料,并将按时上报,不拖全省后腿。

  (七)促进农民增收。今年以来,淮北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大力实施振兴乡村战略,推进住户调查电子记账工作,落实各项支农政策,推进农村改革,战胜洪涝灾害,有效防范非洲猪瘟疫情,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获得较快增长。淮北市第三季度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071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增速位列全省第9位,比上季度提升1位。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待壮大。个别经营主体经济实力和带动能力不够强,运行不规范,缺乏技术,制约新型经营主体的贷款难、用地难、保险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依然突出。

  二土地确权平台建设滞后。先期没有建设统一的确权管理平台,后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数据库没能弥补当初没有建立统一平台。致使确权数据不准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无法变更和补换发,地块信息和成员信息无法及时纠正。

  三是银行对土地经营权贷款积极性不高。由于承包经营的农户或土地流转户对土地只具有有限的承包权、经营权两项财产权,用于贷款的又只限于经营权,一旦贷款逾期或违约,银行对抵押的土地的处置权有限,所以,银行对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开展抵押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四是土地流转风险较高。流转形式单一,租金偏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贷款难,贷款贵,保险覆盖面低,赔付额度少,流转户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设施用地申请难,要素制约严重。

  五是农民增收的压力大。淮北人均农业资源比较匮乏,人口素质相对不高,淮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缺少大型工业支柱企业,农业缺少特色、高附加值产业,全国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大,导致农民增收困难。

  


原文链接:https://ny.huaibei.gov.cn/zwgk/public/60/1590313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村官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村官调研网 cg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26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