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村官调研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蜂三代回村酿就“甜蜜事业”

时间:2025-11-27 来源: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

  

  一个学广告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没进公司、没做设计,却回到山村养蜂。

  密云区太师屯镇龙潭沟村一处标准化蜂场里,400多个蜂箱周围,一只只蜜蜂穿梭飞舞,在耳畔嗡嗡成韵。戴上防护纱帽,王唯伊牵着3岁的儿子,一边查看蜂箱,一边讲起家族故事。“我爷爷是蜂一代,当年就在这棵桑葚树下养蜂。我爸爸是蜂二代,我是蜂三代。”

  不远处,可由市民认养的智慧蜂箱错落摆放,几只小蜜蜂正忙进忙出。这种新型蜂箱能通过摄像头实时监控蜂巢内的情况,记录蜜蜂的健康数据。大大提升养殖效率,新鲜的蜂蜜、蜂胶、蜂王浆等蜂产品还能直邮到认养人家中。

  “养蜂技术在一代代更新。”1991年出生的王唯伊从小在龙潭沟村长大。童年,最开心的事就是和父亲坐着三轮车去蜂农家收蜂蜜,把密云最美的山沟沟都跑了个遍。

  2010年,王唯伊考上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毕业那年,王唯伊和女友一起回到密云当“村官”。上山沟、下河滩,跑遍了密云的蜂场。靠养蜂带动村民致富的念头,也在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万福山脚下、101国道边,一栋白色的小楼形如蜂巢,格外醒目。这里是王唯伊父亲2004年创立的京纯养蜂专业合作社。三年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王唯伊回来接班。然而,“甜蜜事业”的开局并不甜。急于扩大销量,他和一家直播公司签下合作。没想到主播带货结束后迎来的是一大波退货。面对大额亏损,王唯伊一度陷入低谷。

  白紫交织的荆条花,每年6月开花,在密云有163万亩,是蜂蜜的主要蜜源。有一年,倒春寒接着干旱,荆条花沁蜜量减少,蜂农几乎绝收。“这件事对我的刺激更大。”王唯伊说,传统养蜂靠天吃饭,合作社里90%的蜂农超过65岁,辛苦看得见,收入却不稳定。

  如何用新技术升级养蜂模式?王唯伊四处奔波,深夜还对着电脑查资料。在政府部门牵线下,王唯伊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习。先后引进了养蜂大数据平台和智慧蜂箱技术。借助科技的力量,花期变化、温湿度波动、蜂群趋势、采蜜时间……这些过去全靠经验判断的细节,都变成了手机上实时跳动的数据,辅助科学决策。

  截至目前,合作社蜜蜂存栏6.3万群,成员超过千户,遍布密云区14个镇102个自然村,并辐射带动河北承德、秦皇岛、张家口和天津等地农户200余户。走在宁静的龙潭沟村,房前屋后,蜂鸣阵阵。有对勤劳的老夫妇养了400群蜂,年收入达36万元。

  从事养蜂业8年来,王唯伊还打造出许多让村民感到新鲜的“玩意儿”。阳光洒下,国家3A级旅游景区蜜蜂大世界更添一份梦幻色彩。这里不断“上新”,包括家庭蜂场、生产线、科普馆、儿童乐园、咖啡厅和观星台等。游客可以了解蜜蜂知识,制作蜂蜜香皂、蜡烛、唇膏。午后,点上一杯巢蜜咖啡,山风轻拂,蜜汁垂落,大半个密云水库尽收眼底。

  如今,京纯养蜂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获评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近3年经营总收入超9000万元。随着蜂疗康养、主题民宿、电商直播等创新业务陆续开展,还吸引了不少本地年轻人加入团队。“只要能让蜂农增收的事我都愿意去尝试。让村庄变得更有意思,吸引城里人都来玩,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甜。”王唯伊笑着说。


原文链接:https://nyncj.beijing.gov.cn/nyj/snxx/gqxx/743858523/index.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村官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村官调研网 cg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26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