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村官调研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打造农业强国的“首都之窗”:“十四五”北京三农答卷来了!

时间:2025-11-27 来源: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

  

  

  ▲11月26日下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乡村振兴专场。市委农工委主要负责同志带队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北京市委农工委书记杨建海:

  “十四五”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新突破。今天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01 农业生产基础持续夯实

  “十四五”期间,全市上下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压实“菜篮子”责任制,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一是耕地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实施田长制,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落图落地,耕地保有量恢复至197万亩。出台《北京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4万亩,打造6500亩“两高一智”示范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全国领先。

  二是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实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重点打造了10条产业推进带、35个规模提升群;实施蛋鸡、奶业和渔业高质量发展项目,菜、蛋、奶等重要农产品自给率稳步提升;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粮食生产连续5年实现较快增长,播面和产量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93%和89%,单产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

  02 农业科技创新持续突破

  “十四五”期间,我们持续发挥首都科技人才优势,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5%,科技综合实力全国领先。

  一是深化部市合作共建农业中关村。5年间,先后在农业科技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创新、龙头企业培育、重点项目支持、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支撑和研发服务,有力促进创新资源要素聚集,目前已在全市形成以平谷区为核心、7个辐射区功能错位、协同发展的创新格局。

  二是“种业之都”建设快速推进。颁布《北京市种子条例》,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着力构建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目前在京保存的种质资源有214.4万份、位居全国首位。29家种业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每年农作物领域审定登记新品种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9个物种育种水平领跑国际,18个物种育种水平国内领先。

  三是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自主研发的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分子育种实验室专用移动机器人、杂交小麦育种等一批原创性技术打破国外垄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装备实现多个“首发”,AI植保多模态大模型代表中国首次亮相联合国粮农组织,奇稷(QeeG)大模型成为全国首个农业领域千万量级大模型。

  03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

  “十四五”期间,我们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迭代推进“百千工程”,推动首都乡村由“干净、整洁、有序”向“宜居、宜业、宜游”焕新升级。

  一是科学规划具有京韵特色的乡村功能空间。坚持规划引领,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持续完善乡镇规划体系,截至目前,全市120个乡镇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有村庄形态的行政村中95%以上编有村庄规划。

  二是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分批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基本完成,行政村“村村通”公交全面实现,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千兆光纤、5G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地区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2020年以来,全市先后有3个区获评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12个区镇入选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名单。

  三是迭代推进“百千工程”。瞄准“绿化美化清洁化、宜居宜业宜游”创建目标,突出地域特色、突出梯次推进,开展示范片区建设,首批12个示范片区取得阶段性成效,第二、三批示范建设接续推进。引入城市创客等新主体200余家,发展村咖、烘焙等一批乡村新业态,打造落日音乐会、古道市集等一批乡村网红打卡地。

  04 乡村产业发展持续提档升级

  “十四五”期间,我们持续加强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项目资金扶持等方面政策的精准供给,做好“土特产”文章,乡村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一是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安全农业,稳步推进顺义、大兴、延庆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建成农业标准化基地1164家、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121家。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重点打造42个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184个“北京优农”品牌,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摆上首都市民餐桌。

  二是农业产业化能力稳步提升。坚持乡村产业特色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加快培育现代农业发展载体,累计创建3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出台实施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16家。

  三是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在京郊推出百余条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了一批乡村市集、特色美食、乡村民宿等新业态新场景,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6个,市级以上美丽休闲乡村116个,市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50个。

  05 民生福祉持续增强

  “十四五”期间,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取得新进展,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持续提升。

  一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7年快于城镇居民。出台《关于促进本市农民增收若干措施》,会同市级相关部门细化落实20项具体政策。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第3。

  二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不断拓宽。全力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实施农民充分就业工程,积极推进以工代赈,每年助力40余万农民实现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积极推动就业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职工保险,2022年就业参保政策实施以来,累计促进20.4万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率提升10.3个百分点。

  三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实现双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医疗卫生服务空白村全面消除,98%的农村实现温馨家园养老服务全覆盖。

  06 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

  “十四五”期间,我们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不断创新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有效释放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红利,激发了乡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一是着力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持续推进村级组织分类提升,出台10项措施深化党建引领“百千工程”示范建设。接续选派3批1987名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探索总结务实管用的乡村治理方式,涌现出怀柔区“足不出村办政务”、密云区“说法评理”等一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二是着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全市集体经济薄弱村提前3年完成“十四五”“消薄”目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不断巩固,出台完善了农村集体财务、审计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等一系列基础性、框架性管理制度,农村集体“三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三是着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通过公开市场交易,保护集体和农民利益。2021以来累计进入公开交易市场土地2387宗,土地流转面积20.38万亩,成交金额20.88亿元。完成大兴区、昌平区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任务,完善了宅基地管理体系,全市共盘活利用闲置农宅7851处。

  “十五五”时期,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准确把握市情农情和乡村发展规律,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走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全面提升乡村发展、建设、治理水平,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打造农业强国的“首都之窗”。


原文链接:https://nyncj.beijing.gov.cn/nyj/snxx/gzdt/743860607/index.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村官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村官调研网 cg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26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