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村官调研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村官资讯

推广“稻菌轮作”模式 上犹安和乡“闲”田不闲

时间:2024-03-09 来源:赣州市农业农村网 作者:佚名 []

  连日来,在上犹县安和乡富湾村,收割完晚稻的农田被整理平整,村民们忙着打孔、挑运、摆放食用菌棒,一排排菌棒有序立在田野里,预示着丰收的新希望。

  近年来,为进一步拓宽民众的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安和这个典型的山多地少的小乡,提出“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产业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广“富硒水稻+木耳”的轮作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农闲产业,以时间换空间,实现改善土壤、菌稻两收等多重效益。

  “在收割完晚稻的田里种植黑木耳,木耳采收结束后又种植水稻,利用深耕还田技术,把废弃菌棒还田作为有机肥,为水稻种植提供充足肥料,既节省化肥成本,又实现粮食增产,确保‘菌稻’两收。”富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康宽军介绍道,这样的“稻菌轮作”模式,让当地秋收后原本闲置的稻田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真正让“冬闲田”变“致富田”。

  “这种轮作模式,既实现了‘一田多用’,一年四季无间隙轮作,也促进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该村黑木耳基地负责人黄英福说,目前,黑木耳基地共培育20万棒菌棒,全年产值约168万元,通过吸纳就业、土地流转收益、效益分红等方式,链接脱贫户27户103人,可带动50余人就业,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10万元。(特约记者 刘林美 通讯员 罗鹏飞)


原文链接:http://ny.ganzhou.gov.cn/gznw/c100994/202403/b5eb430d6900446e9fa162d89683fc4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村官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村官调研网 cg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26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