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村官调研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新村建设

武冈吴茱萸

时间:2022-12-25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

  

武冈吴茱萸

     吴茱萸是我国古老的传统中药材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秦岭以南各地。武冈有着较为悠久的吴茱萸人工栽培历史,产量最高的杂交吴茱萸品种——广西吴茱萸品种最早就是武冈人嫁接栽培成功的。近十几年来,武冈市将吴茱萸作为特色中药材产业大力发展,种植面积过万亩,出产的吴茱萸嫩果以饱满、坚实、香气浓郁、药用价值好而深受市场欢迎,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图片

吴茱萸别名越椒、艾子、曲药子、茶辣、漆辣子、食茱萸、气辣子、米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等,因古人认为吴地出产的茱萸品质最佳,故名吴茱萸或吴萸。吴茱萸为芸香科吴茱萸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5米,单数羽状复叶,聚伞型花序,花小,白绿色;果实紫红色,五颗围成一圈,表面粗糙,有凸起的斑点,像个微型小南瓜,皮破之后,会露出黑漆漆的种子,气味芳香浓烈。花期4-6月,果期8-11月。

  图片

   吴茱萸以果实入药,在我国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吴国将茱萸作为上等药材进贡给楚国,并治好了楚王的腹痛呕吐病。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吴茱萸,长沙市马王堆软侯古墓出土之《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用吴萸治病的方子。中医认为,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的功能,用于治疗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症。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吴茱萸还有抑制胃肠运动、抗溃疡、抗心肌损伤、降血压、保肝、抗炎、镇痛、抗肿瘤、抗血栓、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神经性呕吐、子宫阵缩无力和出血、高血压、神经性皮炎、小儿多涎症、蛲虫病等。

   吴茱萸在我国古代有着独特而崇高的地位,人们将其视为辟邪祛灾的神物,称之为“辟邪翁”。古人在井边、房前屋后均要栽种茱萸,用来驱瘴辟邪。“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特别是重阳节那天,登高、饮菊花酒、佩戴茱萸香袋和头上插茱萸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重阳节也因此被称为“茱萸节”。佩戴茱萸能趋吉避祸、逢凶化吉的习俗虽有神话色彩,却反映了古人预防疾病的科学思想。重阳节是秋冬交替之际,天气逐渐由秋凉转冷,易受风寒侵袭,容易疾病流行。这个季节正值茱萸果成熟的时候,其色泽鲜艳、气味香烈,插在头上有“茱萸一朵映华簪”的美饰作用,戴在身上则有驱虫、驱毒、除湿、逐风邪、治寒热、利五脏等功效,当然可以僻邪去灾。

  图片

  吴茱萸更是在我国诗词百花园中散发着浓郁而永恒的芳香。屈原、曹植、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白居易、卢纶、戴叔伦、韩维、朱放、裴迪、张说、李峤、苏轼、宋祁、吴文英、张可久、石茂华等历代诗人均有吟咏茱萸的名篇佳作,李白的“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王昌龄的“茱萸插鬓花宜寿”、苏轼的“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吴文英的“漫细将、茱萸看,但约明年,翠微高处”、石茂华的“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等诗句都是被后人反复吟诵的名句。茱萸诗写得最好的三位诗人当属杜甫、王维、朱放,三人合称为“三茱萸”,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中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中的“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均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图片

  武冈虽然历史上有种植吴茱萸的传统,但一直不成规模,产业效能不显。2006年,武冈从外省引进优质吴茱萸品种,利用荒山荒坡,开始规模种植。武冈海拔六、七百百米的山岗,阳光充足,气候温暖、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是吴茱萸生长的乐土温床。武冈出产的吴茱萸品质佳、药性好,自然成为抢手货,并销售到海外市场。武冈的有关部门、科技工作者、农民均看到了投入成本低、第二年就开花结果、5-6年大量结果、健壮植株可连续结果20-30年的吴茱萸的巨大经济价值,努力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十几年来,武冈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优势,统一采取“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基地+农户”产业链接模式,因地制宜打造种植基地,从最初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上万亩,昔日的荒山荒坡更是变得郁郁葱葱,生金流玉。吴茱萸种植已成为武冈许多乡村的特色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摇钱树”,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让广大农民群众从种植“苦药材”中尝到“甜生活”。

  曹植诗云:“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在武冈人的眼里,却是“茱萸自有芳,更胜桂与兰”, 他们不仅经常“浅酌茱萸杯”, 更会“醉把茱萸仔细看”,爱不释手,视若珍宝。


  


原文链接:https://nc.shaoyang.gov.cn/sync/xczx/202203/f4815554d27645ac86d48c9da3886ef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村官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村官调研网 cg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26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