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村官调研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村官资讯

共同缔造,解码建始县茅田乡太和街村

时间:2022-12-25 来源:恩施州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

  前言:近几年来,建始县茅田乡太和街村在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路上,坚持走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发挥,全村呈现产业发展、村民增收、干群团结、人和气顺的新气象。在太和街村被确定为州县“共同缔造”示范村之际,笔者走进太和,就一些实践探索及效果一探究竟。

  9月15日,一场秋雨过后,海拔接近1300米的太和街村,可以穿两件衣服了。尽管避暑的客人已撤,当地干部群众又在谋划来年的康养避暑事宜。州人大驻村尖刀班第一书记胡福先、村主任刘德胜和几位村民在进村的门牌楼不远处,研究“上善花田”如何尽快动工,这是一款在太和街村具有标杆意义的高档民宿项目。政府着力打造基础设施,市场主体投资经营,力争明年夏天开门迎客。一场政府谋划、老百姓积极参与的发展项目马上就将破土动工。我们关于“共同缔造”的话题也就此开始……

  一、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如何夯实这第一要务?

  “仓廪实而知礼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共同缔造,发展无疑是第一要务。

  2022年,对太和街村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1300亩烤烟全面丰收,村主任刘德胜扳起指头计算道:按亩平300市斤,每市斤20元的均价,总收入可达780万元,全村60种烟户,户均收入可达13万元。

  今年7-8月,2000避暑客聚集太和街村,按每人每天100元消费统计,每天消费额是20万元;按他们在这里避暑30天(其实大多是40至50天)计算,消费额也是600万元。今年该村办民宿的有66家,户均收入不低于10万元。因此,不少民宿主人骄傲地说,“如今干一个月,相当于过去一年不止。”

  今年,落户太和街村的招商引资企业“建深生态农场”效益满满,这家以食用菌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主的农业企业,产品供不应求。来自湖南的老板李美甲告诉笔者,今年以来每月支付的人工工资不低于15万元,而这里的务工人员大都是太和街村人。

  以上只是太和街村今年的几笔大账,其他零星收入也并不少。比如,该村有100多人在外务工,这笔收入也不是个小数。

  村主任刘德胜说,“从精准扶贫到现在的乡村振兴,国家在太和街村的净投入不低于3000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水电路网管的改造、人居环境改善和贫困户安居工程建设等。国家的这些投入,使全村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从内心里感谢党的‘三农’好政策,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当下,太和街村干部群众正在齐心协力推进自己“一万两千三百”文章,即管护好一万亩森林,种好千亩烤烟、千亩蔬菜,发展一百亩大棚香菇、一百家民宿、一百个微商。

  与驻村第一书记、恩施州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胡福先聊共同缔造,他娓娓道来、侃侃而谈,观点新颖、思路清晰,使人深受启发。他说,乡村振兴,发展是第一要务,这是在精准脱贫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干群共谋、同商共议、共同缔造,一定要走出过去那种“矛盾纠纷总在发展中溢出来”的怪圈。

  二、党建引领、群众主体,如何做好这道必答题?

  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探索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方法和机制。这是新时代出给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一道必答题!

  “这些理念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不是简单的事啊!”胡福先话语推心置腹。

  2021年5月,胡福先和他的另外两名同事走进太和街村。这之前,胡福先从未听说过太和街,更没有来过。进村伊始,他们的第一要著就是与村支两委融为一体、与这里的群众打成一片、工作上不分彼此。为充分了解民情民意、民愿民盼,胡福先首先带领尖刀班开展了“四访”活动,即访贫问苦,访贤问计,访师问学,访客问需。

  访贫问苦,解决底线问题。走最偏僻的地,访最贫困的人,针对具体困难,实行精准救助。访贤问计,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走访从村里走出去的国家公职人员、创业成功人士、村里威望人士,和他们一起探讨、一起研究乡村振兴怎么办的问题。访师问学,探究人的振兴问题。实地查看村幼儿园、村小学,向教师家长征求意见,一起探讨新时代如何实现村校共建,共同培养好太和街村的未来。访客问需,探究如何做强做好民宿产业问题。从客人的角度找差距、补短板,从客人的角度优服务。

  把自己融入群众,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他们这样说,也在扎扎实实这样做。

  今年特大干旱,与不少地方一样,太和街村出现人畜饮水困难。中秋节这天,59岁的胡福先率领一般年轻人翻山越岭、入深沟险壑寻找水源,村组织委员曾宪勇率领施工队连夜施工。特别是邻村的已退任的村支部书记李海清为了太和街村老百姓的利益,架电线砍树不要一分钱补偿。

  干部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愁,群众自然是看着做、跟着学。建应急饮水池,资金出现缺口,不用号召,200户村民每家自发集资6万元,户均300元;修建蓄水池,八个劳动力,义务投工十多天,不要一分钱的报酬。村里修公路,征用了8组村民薛明柱家的2分责任田和一块自留山,也是不要一分钱的补偿,他还将施工队接到自己家里,炖上腊猪蹄给予热情招待。

  说起这些,胡福先感慨,只要群众思想通了,政府工作就有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乡风文明、以文化人,如何培育最持久的力量?

  如今,对太和街村二组村民周孝珍来说,最令她喜笑颜开的有两件事,一是她家的“太和美宿·鑫雅农庄”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二是她本人在村里的美誉度越来越高,被推选为村里的“评理说事员”,“党群之家”的红色公示栏就建在自家的堂屋里,与那面避暑客人送的“乡村振兴,待客似亲;送往迎来,宾至如归”的锦旗相映生辉。

  熟悉周孝珍的人说,今天的老周和昨天的老周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她曾因田地纠纷和好友争了5年,找政府上访了5年。对今天开朗乐观的自己,周孝珍说,是干部苦口婆心引导了她,是“上善太和”的文化启发了她。“致富争不来,要靠发展产业去实现”,她说驻村第一书记胡福先劝她的这句话,她会记得一辈子。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文化振兴是根本。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犹如空气浸润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有形的生活。

  如何通过发掘地域文化,进而融入老百姓的灵魂之中,铸就起最持久的文化力量?

  胡福先说,“其实,‘太和’这个村名的来历就是一张文化名片”。 相传数百年前,瘟疫流行,一位康姓郎中来到这里悬壶济世,施药救人。后来又是一位叫李太和的人在这里建房舍、开店铺,使这里成为大山深处的繁华“市井”,于是人们就将这里命名为“太和街”。

  在太和街村北角的一山脚下,一栋已有180多年历史的“邱家老屋”背后又有一段“积善成德”的动人故事。于是,他们立足“上善太和”,提炼出太和街的“善”文化、“和”文化等文化元素。以善为本,引导群众居善地、存善念、行善事、结善缘、积善德;以和为美,引导群众与邻里和睦相处、与自然和睦相处、与自己内心和睦相处。

  太和街村的避暑民宿从2017年起步,到如今已发展到66家,并且老百姓办民宿的意愿还在不断增加。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意识到,民宿起步就要“扣好第一颗扣子”。为此,他们组建民宿协会,组织村民开展民宿经营系列培训,统一制定《太和美宿公约》,将文化元素潜移默化地植入民宿业主的脑海之中。

  把文艺团体、摄影家协会、民族民间艺术团、山歌文艺志愿队请进太和街,举办纳凉音乐节、七夕艺术节……过去,这些太和街村人想都不敢想的内容,如今真的变成了现实。

  把太和街村当作3A级景区来规划建设,打造“上善太和”,以建成“诗画田园、生态公园、和美家园、康养乐园”。这是太和街村干部群众的美好愿景。太和人坚信,这一乡村振兴的新画卷,一定会在共同缔造中精彩绘就。

  笔者感悟:行走太和街村,这里处处有新闻,事事感动人;最深体会是,他们将“村民是主体,党员是主力,支部是主心骨”落到了实处。


原文链接:http://nyj.enshi.gov.cn/nydt/202209/t20220919_135372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村官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村官调研网 cg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26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