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村官调研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村官资讯

2015年上半年农业工作总结

时间:2022-12-25 来源:荆门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

  

  今年以来,全市农业工作抢抓中国农谷、柴湖振兴发展两大战略机遇,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结构调整、“一高三新”和“三区”示范,农业经济保持了稳步发展的好形势。

  一、上半年农业生产形势

  (一)“两夏”生产实现双增。今年全市“两夏”作物生产克服不利天气和病虫害影响,强化“一抗三保”和田间管理,确保总体实现产量双增。据统计,全市夏粮收获面积193.8万亩,比去年增加5.76万亩;总产量57.75万吨,比去年增加3.98万吨。其中,小麦收获面积184.69万亩,比去年增加7.06万亩;总产量54.63万吨,比去年增加4.08万吨。全市油菜籽收获面积183.52万亩,与去年持平;总产量31.89万吨,比去年增加1.72万吨。

  (二)春夏播生产进展顺利。全市春夏播主要农作物呈现“五增一减”,均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其中,早稻种植面积15.8万亩,同比增加1.91万亩;中稻种植面积272.14万亩,同比增加1.18万亩;玉米种植面积61.61万亩,同比增加12.29万亩;大豆种植面积23.97万亩,同比增加0.97万亩;花生种植面积29.18万亩,同比增加4.62万亩。棉花种植面积21.33万亩,同比减少16.32万亩。

  (三)高效农业深入推进。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高效、生态、有机农业的部署要求,积极推广“一高三新”试验示范。对各县市区下发了《2015年农业“一高三新”项目实施方案》,重点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集成技术示范,做到了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支撑、新模式推广三个全覆盖,部署实施水稻“籼改粳”示范推广与产业化开发等市级“三新”项目19个、健康水稻栽培等县级“三新”项目131个,确保全年“一高三新”推广面积达200万亩。

  (四)蔬菜生产产销两旺。一是面积产量双增。1-6月全市蔬菜播种面积51.36万亩,同比增0.56万亩。全市蔬菜社会总产量117.2万吨,同比增10.4万吨,增9.7%。二是价格同比上涨。上半年,蔬菜产地综合批发价格为2.42元/公斤,同比去年持平;城区综合批发价为3.36元/公斤,同比上涨1.51%。汉江沿线的甘蓝从去年11月到今年3月早、中、晚熟连续上市,亩平产值在3000元左右,设施菜市场俏销,供不应求。

  (五)农产品加工增速平稳。1-5月,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407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407.52亿元,同比增长12.26%。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7.5%,增速高出全市工业企业平均增速4.41个百分点,预计今年上半年可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500亿元。截止目前,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28家,其中省级64家,国家级6家。1-5月,全市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9.3亿元,同比增长14.15%,实现利润10亿元,同比增长13.17%,出口创汇6794亿美元,同比增长15.08%。预计上半年洪森、国宝、广源公司分别可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26亿元、31亿元,同比增长13.5%、1.56%、4.3%,全市龙头企业销售过5亿元企业可达12家,过10亿元企业达3家。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高位。上半年,我市农检机构着重抓源头监测和防控,对城郊蔬菜基地进行定期例行抽检。截至目前,共抽检24批次,323个样品,检测合格率为100%。今年3月和6月,先后两次组织开展县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共抽检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样品197个,目前已完成第一批检测,合格率为100%。同时,还加大了“清明”、“五一”、“高中考和端午节”等重点节假日、重点时段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加强了对蔬菜、水果生产基地的监管和农产品专项检测。今年上半年全市未发生一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七)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招商专班重点围绕农产品加工和现代种业,全力推进产业培育和招商引资工作。截至目前,新签约落户项目5个,总投资约48.5亿元;拟签约项目7个、重点跟踪项目12个。中兴农谷荆门产业园和百谷丰马铃薯生物科技产业科技园项目推进顺利,其中中兴发展有限公司计划新增投资5亿元,百谷丰科技有限公司拟新增投资6000万元。近期,将重点谋划跟踪安信种苗果蔬种苗研发与集约化育苗项目、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油菜种子丸粒化加工及研发中心项目和可可集团漳河库区农业全产业链项目等3个项目。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坚持多措并举,确保粮食稳定增产。一是全面落实结构调整。根据市委市政府“以水定调,以水定种”的指导意见,今年计划调整春播种植结构30万亩,其中实施“水改旱”12万亩,减棉调整18万亩。截止目前,全市“水改旱”实际完成13.87万亩,完成棉区种植调整18.11万亩。

  二是扩大粮食面积。2015年小麦收获面积扩大为184.69万亩,同比增加7.06万亩,增3.97%;早、中稻、玉米面积进一步扩大,同比增加14.23万亩。“单改双”中早稻较上年扩大1.91万亩;“一种两收”中稻再生稻面积达到12.6万亩,较上年扩大6.2万亩;“普改超”中超级稻品种应用面积扩大21.3万亩;“棉改粮”扩大13.15万亩。

  三是突出抓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目前100万亩小麦核心示范区已取得明显效果,实施中的10个部级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对夏粮丰收起到了积极作用。19个早中稻部级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和16个省级中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已全部在250万亩优质稻核心示范区落实,目前长势较好。

  四是防灾减灾措施得力。为提高植保综合防控水平,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201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责任状》,各地及早谋划,全市油、麦累计防控面积约达 831.39万亩次,大田螟害株率控制在了2%以内,取得了显著防控效果。针对今年强降水的特点,各地积极做好农业生产灾前预案、预警工作,灾后及时出台救灾措施,有效地减轻了经济损失。

  (二)扎实推进集成技术示范,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三区六线”布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新模式,按照“六有”要求,责任到人,层层落实。整合技术力量,广泛开展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综合利用、优质品种选育等技术措施的集成示范。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院士工作站、武汉水生所荆门试验站、国家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试验站等科研平台,加强对示范基地的技术指导和扶持,全面推进农业科研和项目建设,在油菜品比试验、水稻“籼改粳”、玉米、小麦品种筛选和模式栽培以及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三)全面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持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已在城区6个市场、6个超市和39个平价菜店完成宣传牌安装和广告机投放。二是组织开展放心菜生产基地创建活动,完成了《放心蔬菜基地建设》草案。今年上半年,已将绿玉茶叶、荆港蔬菜、碧仙香菇三家生产基地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建设范围。三是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截止目前,我市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9个,其中有机食品2个,绿色食品13个,无公害农产品4个。

  (四)全面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一是强化种子市场监管。对直管市场进行了三次监督检查,检查经营场所220处,发出监督整改通知220份,责令问题种子26万公斤退市,办结2起种子案件,培训种子从业人员180人次。截至目前,监督抽检种子样品69份,代表种子数量226万公斤,室内三项合格率98.6%;接受委托检验360份,室内三项合格率91.3%;对检测不合格种子的经营者及时下达预警通知并监督执行,防止了35批次近30万公斤劣质种子下田。二是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今年上半年,在全市开展春耕农资打假行动,参与肥料市场监督检查130人次,抽检肥料样品80个,样品合格率达85%;抽查市直管农药经营户50余家,县市区农药经营门店1000多家,严格实行农药经营可追溯制度,有效地规范了经营行为。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下一阶段,主要是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全年农业工作目标,在确保种满种足、田间管理、秋冬播生产谋划、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重点工作上下功夫,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和农业自然灾害影响,确保全年粮食增产1亿斤、结构调整30万亩、“一高三新”推广200万亩、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达到3.3:1的目标顺利实现。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在田作物管理,确保春夏播作物丰收。在积极开展夏播工作的同时,着力抓好病虫害防控工作,加强统防统治,打好三大战役:7月下旬以水稻“两迁”害虫、纹枯病为主的中稻病虫防控战役,8月中下旬以“两迁”害虫、三代二化螟为主的中晚稻病虫害防控战役,9月中下旬以稻飞虱和纹枯病等为主的晚稻病虫防控战役,确保粮食增产目标实现。

  (二)深入推进“三区三中心”建设。一是以金旭农牧、昕泰休闲农庄、漳河有机农业等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二是抓好种业项目的实施。立足马铃薯、红薯、油菜、小麦、粳稻、蔬菜等六种作物,开展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基地建设。三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挥院士工作站等现有科研平台作用,广泛深入开展科研合作。积极申报“十三五”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区试站,搭建新的科研平台。加强农科院科研力量和条件能力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四是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五是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提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

  (三)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基地建设。重点加快推进一批万亩连片粮食高产示范基地、一批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一批高效农业模式示范基地等“四个一批”基地建设,增强荆门现代农业的示范效应。

  (四)强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重点围绕项目建设、品牌建设和科技支撑做文章,大力培植百亿企业和新兴产业,确保建成2家以上农产品加工百亿企业。积极引导传统农副食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调整。


原文链接:http://nyncj.jingmen.gov.cn/art/2015/7/14/art_11126_73176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村官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村官调研网 cg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26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