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220598号提案的答复
叶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农光互补”项目建设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三农”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您提出的建议富有建设性,对推动武汉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农业农村实现绿色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现答复如下:
一、深化政策融合,推进“农光互补”项目建设
武汉市太阳能总体上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可开发利用潜力,适合太阳能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技术方式上,地面集中式光伏电站和光热发电站均需要占用较多的土地资源,适用于地广人稀的地区,武汉市具备建设条件的区域相对较少;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可附设于多种类型的建筑和农用地,不额外占用土地资源,较少受地域条件的限制,相对较适合武汉市发展。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地区光伏新能源项目建设,2016年至今,全市共建成光伏扶贫项目140个,总投资1.14亿,总装机容量10884.4千瓦,项目全部建成、全部并网发电、全部纳入国家规模指标。光伏扶贫项目涵盖黄陂、新洲、江夏、蔡甸18个老区街(乡),128个村(其中111个贫困村)有效关联贫困户2000余户、6000多人,全市建有光伏电站的老区街(乡)占比达到81.8%,辐射带动效益明显。
我市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企业在我市投资建设光伏项目需根据《武汉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武政规[2017]65号)有关要求,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在项目所在区发改部门进行项目备案。对合适区域建设“农光互补”项目,我市大力支持并积极服务项目向省能源局申报纳入光伏项目建设规模指标。
二、发展“光伏+农业”,助力实现农业农村碳达峰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双碳”工作,深刻认识到农业农村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领域,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是加快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2021年,我局组织专家团队,全面摸排我市农业农村碳排放历史和现状,科学分析农业农村碳排放趋势,开展全市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评估,编制《武汉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评估报告(农业农村领域)》,明确我市农业农村领域碳排放量在“十二五”前已达到峰值,“十三五”起已进入持续下降阶段,且2021-2030年仍然处于下降趋势。
根据《武汉市统计年鉴》《湖北农村统计年鉴》已公开的权威数据有,“十二五”期间武汉市农村用电量有较大增长,由2010年的132826万千瓦时增加到2015年的158531万千瓦时;“十三五”期间武汉市农村用电量较2015年呈小幅下降趋势。2016年至今开展的农村地区光伏新能源项目建设可能正是用电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三、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强化农业创新驱动
成立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减排固碳。目前市级已成立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领导小组,市政府程用文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大力推广“数字农机”,通过农用北斗终端设备采集农机作业轨迹、面积、深度等数据,并上传至湖北省北斗农机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武汉市高效精准作业和农业数字化分析服务及相关项目实施提供了数据资源。目前,武汉市安装有北斗终端的农机达1800台套,预计2022年农机服务数字化作业面积将突破50万亩。
坚持把农业科普写在大地上,用最优秀的农业科技资源和力量来传播农业知识,推动科技、人才资源下沉到一线。成立了全国首家以院士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普工作室,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开展科普“五进”和乡村振兴院士行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团队的引领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2年5月底,邓子新院士科普工作室共举办了线上、线下等各类科普活动26场次,在各媒体平台渠道发布农业科普视频400多条,视频浏览总量达2000多万人次,在全国及省市主流媒体发布科普图文报道共500多篇,直播网络点击量超3000多万人次,线上线下总计覆盖人群超5000多万人次。
四、下一步工作
(一)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对我市农村地区光伏新能源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摸底,聚焦重点急需领域,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通过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培育壮大农村“光伏+农业”等能源新型经营服务主体,引领鼓励企业投资与光伏相结合农业项目,支持建设一批高标准农光互补示范项目,推进农光互补项目建设规范与标准制定,带动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协调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进一步加大可利用土地配置和规划力度,力争为“光伏+农业”提供空间。
(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广农(渔)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等减排降碳模式,推动“光伏+农业”与其他农业领域碳减排重大政策措施及重大项目的融合,包括化肥减量与有机肥示范推广、化肥农药减量与绿色防控、农膜回收利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等,助力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清洁能源建设,从源头降低能耗降低碳排放量,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导向,研究提出推进绿色、智慧农业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减少稻田、畜禽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重大项目,形成农业领域碳减排重大政策措施。出台农业减排固碳相关技术标准,形成农业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和考核制度,将“光伏+农业”等内容纳入其中,加强监督考核力度,确保实现双碳战略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四)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制定新时期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的政策措施,激发广大科技特派员服务热情和创新创业活力,鼓励“光伏 农业”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备案为武汉市科技特派员,针对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开展光伏农业技术服务,为我市农光互补项目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五)鼓励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光伏农业机械及农作物种植模式的项目创新,加大光伏农业科技融合示范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
(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特派员和特派员工作站的辐射带动作用,针对“农光互补”“风光互补”等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关键时段、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咨询培训,开展协作创新、成果转化,培养光伏农业科技创新队伍。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6月30日
附件:
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原文链接:http://nyncj.wuhan.gov.cn/zwgk_25/fdzdgknr/jytabl/202207/t20220701_199833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2021-06-23
- 规模经营耕地从3万亩...2021-06-15
- 胡春华强调:确保高质...2022-02-23
-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2020-08-07
- 花生豆腐的制作技术2022-01-04
- 农业农村部举办党史学...2021-06-25
- 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2021-01-13
- 长治市农业技术推广中...2021-07-11
- 麻涌完成2022年拖...2022-09-15
- 连云港市内业测试化验...2025-02-06
- 淮安区第三次土壤普查...2025-02-06
- 苏州市吴江区顺利完成...2025-02-06
- 常熟市第三次全国土壤...2025-02-06
- 江苏省全面推进第三次...2025-02-06
- 无锡市开展节前农产品...2025-02-06
- 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开...2025-02-06
- 江苏省地方标准《农产...2025-02-06
- 镇江市:强监管 控风...2025-02-06
- 草莓定植成活后田管要...2025-02-06
- 莲藕产业架起致富金桥2025-02-06
- 思而后定〡骆马湖渔管...2025-02-06
- 回眸2024(之五)...2025-02-06
- 江苏洪泽湖:保持“动...2025-02-06
- 骆马湖渔管办开展水产...2025-02-06
- 江苏省太湖渔政监督支...2025-02-06
- 近万只野生鸬鹚现身洪...2025-02-06
- 宿迁市开展春节期间草...202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