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村官调研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村官资讯

淮北市农业农村局对政协第十届淮北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87号提案的答复

时间:2022-12-24 来源:淮北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

  

  尊敬的陈霞委员:

  您提出的《我市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精神,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以丰富市场供应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开展蔬菜绿色增长模式公关为抓手,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蔬菜生产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基本情况

  2020年,全市瓜菜食用菌种植面积32.9万亩,比上年增加4.11%,总产79.7万吨,比上年增长4.18%,实现产值15亿元比上年增长4.17%。全市蔬菜生产有如下特点。

  (一)规模种植比重不断增加,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全年新增规模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新增规模蔬菜种植大户(含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家庭农场等)21户,全市规模以上蔬菜种植大户达到200余家;共建立规模以上蔬菜生产基地4.5万亩,占全市常年菜地面积的40.9%。蔬菜生产已明显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和产业化的现代农业特征。

  (二)标准化进程不断加快,蔬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现有国家级蔬菜标准园4家、省级蔬菜标准园11家,面积达到8194亩,辐射带动面积在10万亩以上。2020年我市“三品一标”工作卓有成效,全年新增绿色食品39个。蔬菜基地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9%。

  

  (三)新技术、新品种得到广泛应用,科技对蔬菜生产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日光温室高产栽培技术、大中棚蔬菜高效栽培模式、高温闷棚技术、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蔬菜集约化育苗、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补光灯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津优系列黄瓜,瑞克斯旺系列茄子、番茄,久保田系列辣椒等一大批蔬菜优良品种被引进示范推广,科技对蔬菜生产的贡献率达到了72%。

  (四)蔬菜市场购销两旺,进出增幅明显提高。我市主栽瓜菜品种如番茄、黄瓜、茄子、西瓜等以外销为主,而土豆、大葱、苦瓜、茭白等主要靠购进,瓜菜生产经营继续呈现出大进大出的格局。

  二、主要工作

  (一)以开展蔬菜绿色增长模式公关为重点,积极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开展了蔬菜新品种引进示范、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熊蜂蔬菜授粉、蔬菜轮作换茬和间作套种、菜园水肥一体化、农作物秸秆基料化利用生产食用菌、蔬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等蔬菜绿色增长模式攻关。同时,加大蔬菜标准化技术推广力度,大力推广节水滴灌、配方施肥、绿色生态循环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销售的“八统一”模式,推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积极创建国家和省市级蔬菜标准园,认真按照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规范》的要求,建设一批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全市蔬菜标准化生产。

  (二)以培育新型蔬菜经营主体为重点,推进蔬菜产业化进程。积极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家庭农场和蔬菜生产经营大户等新型蔬菜生产经营主体。支持蔬菜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蔬菜经纪人、蔬菜流通企业等为蔬菜生产经营提供全方位服务,引导开展蔬菜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建设。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指导服务,以发展精深加工为重点,扶持具有一定基础蔬菜加工企业加速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重点培育扶持安徽同兴、福瑞琪食品、徽香果菜、临涣包瓜等一批知名蔬菜品牌,努力扩大蔬菜外销和出口创汇,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蔬菜市场体系建设,新建渠沟张集、段园毛庄、古饶秦楼、百善黄新庄、铁佛古城、四铺新庄等10 多个各具特色的产地蔬菜批发市场,支持规模以上蔬菜基地开展田头预冷等商品化处理。引导蔬菜生产基地、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各类流通企业、大型连锁超市开展“农超”对接,加快建设蔬菜平价店(区)和蔬菜销售便利店,让农民实现增收,让市民得到实惠。

  (三)以实施“放心菜”工程为重点,加强蔬菜质量监管。始终把优质高效安全放在抓好蔬菜生产的突出位置,严格实行蔬菜生产投入品登记制度、生产档案记录制度、产品例行检测制度、蔬菜产地准出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等一系列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并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督促检查。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技术优势,组织技术专家和广大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多种形式的蔬菜生产技术培训会及现场观摩会,指导农民按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田间管理,建立蔬菜田间生产档案,如实记录农药来源、用药时间、产品收获期等信息,促进产品监控的可溯源管理。引导农民合理选购农药,规范农民科学使用农药,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四)以创新服务方式方法为重点,切实搞好蔬菜生产的信息服务、风险防范和政策落实。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蔬菜生产调查,准确掌握蔬菜产销动态,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指导优化品种布局,合理安排茬口上市。在今年春季蔬菜生产关键季节、元旦、春节、“五一节”、中秋、国庆等重大节假日等,我市都及时发布了生产和市场信息,做到了正确引导舆论,促进了蔬菜的生产和有序流通。同时,认真落实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蔬菜生产、取得蔬菜“三品”认证、创建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投资规模设施蔬菜贷款贴息等都进行政策扶持。

  三、存在问题

  我市蔬菜生产在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蔬菜发展与老菜地逐步被征、占用并存。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征占用专业菜地现象时常发生,使得我市原有老菜地(尤其是城郊设施蔬菜)面积逐年减少。市郊尚存不多的专业菜地,正面临着被逐步蚕食掉的现实。而与此同时,我市虽然建设了一批新的蔬菜生产基地(并非专业菜地),但是由于我市没有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向征占菜地的建设单位征收新菜地开发基金,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市蔬菜基地建设缺乏应有的资金保障。

  (二)高投入与高产出与市场风险、灾害风险并存。蔬菜生产特别是设施蔬菜生产投入大、产出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和业主的生产积极性。但另一方面,蔬菜生产也面临着较大的市场价格、灾害天气等很多风险隐患。由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蔬菜保险不到位,不利于蔬菜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蔬菜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与基础设施薄弱和蔬菜科技人员的严重不足服务跟不上并存。目前,我市蔬菜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现有的技术队伍中,大多数是原来从事粮油生产方面的农技人员,不能满足全市蔬菜生产技术的现实需要,导致在基地建设过程中部分地方因技术力量不足、服务不到位,没有产生应有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蔬菜产业的发展。同时,我市的蔬菜科研、试验示范、良种繁育、推广普及、质量监测等都还处在较低的水平,蔬菜产业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与缺乏强有力的龙头带动并存。我市蔬菜的生产、流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仅有的几家开展蔬菜包装、保鲜、冷藏、营销和加工的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龙头带动作用。同时,我市的蔬菜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发展很快,但上规模、运作规范的不多,蔬菜生产仍以自产自销为主,从而导致淡季供应不足,菜价偏高,市民难以接受,旺季“菜贱伤农”,挫伤了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一是继续按照《淮北市“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实施方案》要求,把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作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市场供应的有效手段,加大支持力度,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不断提高“菜篮子”产品生产能力。二是稳定畜禽、水产品生产。加快部级和省、市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建设。确保肉类、水产品的供应。三是加强“三品一标”品牌建设。加大扶持推广力度,培育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淮北优农”区域公共品牌,提升我市“菜篮子”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二)加强蔬菜基地建设,提高蔬菜生产能力。一是要抓好规划布局。在总体规划上,要坚持蔬菜基地和城市建设同步规划,确保蔬菜种植面积稳步增加。三区及临涣、百善、南坪等工业园区周边非农建设规划区以外要逐步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建设蔬菜生产基地。要选择有条件发展万亩以上商品蔬菜基地的镇,进行跨区域规划,连片开发、重点扶持,打造蔬菜产业带;在品种布局上,实行早中晚搭配,淡反季与适期蔬菜搭配,以精细商品蔬菜为主,增加花色品种,形成冬春夏秋互补、名优特产互补、主要产品周年均衡上市的蔬菜生产体系。二是要加快集约化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支持鼓励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建设规模设施蔬菜基地,积极推进蔬菜产业“一村一品”,不断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三是要加快发展食用菌、辣根、芦蒿、芦笋等特色蔬菜,形成规模基地,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创建蔬菜标准园。一是要加强蔬菜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主要围绕我市主栽蔬菜品种,研究制定一批无公害蔬菜产品、绿色蔬菜食品和有机蔬菜食品技术操作规程,指导蔬菜生产。二是要加大蔬菜标准化技术推广力度。大力推广节水滴灌、配方施肥、绿色生态综合防治病虫害等综合技术,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销售的“八统一”模式,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三是要积极创建国家和省市级蔬菜标准园。认真按照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规范》的要求,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省级蔬菜标准园。同时,创建一批市级蔬菜标准园,建设一批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全市蔬菜标准化生产。

  (四)搞好技术服务,实施科技兴菜。一是要推广优良品种。要通过品种的选择及相应的配套技术研究,加快品种改良更新和新品种的开发应用,提高蔬菜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要推广新型种植模式。要积极探索大力发展种养一体化模式,推广“猪—沼—菜”等新型循环生态模式。三是要加强病虫害防治。要以发展无公害蔬菜为目标,采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治。严格选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严格控制施药次数和剂量,做到合理使用农药,提高蔬菜品质和安全。四是要推进蔬菜良繁体系建设。加快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和集约化种苗基地建设,重点建设辣椒制种基地和1—2个年繁育能力超过500万株的蔬菜集约化种苗中心建设,提高我市蔬菜优良种苗供应能力。五是要强化蔬菜科技培训。在全市建立一批高标准蔬菜科技培训教学实习基地,每个基地每年培训一批蔬菜生产职业农民。同时,要培育一批蔬菜科技示范户,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

  (五)加强市场建设,搞活蔬菜流通。一是加大农贸市场建设与完善力度。从便民利民的实际出发,切实规划好农贸市场建设,加大农贸市场、菜市场改造的对上争取力度和对外招商引资力度,投入一定的配套资金以改善基础设施,督促市场建设主体严格按照商务部《农贸市场建设标准》进行建设。二是大力培植蔬菜产销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培植蔬菜生产基地经合组织和种植大户发展为产销一体化的蔬菜流通龙头骨干企业,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在蔬菜流通市场发挥平稳菜价、调剂余缺的主体作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要为龙头企业优先安排摊位支持龙头企业进场直销。鼓励和支持蔬菜产销龙头骨干企业和蔬菜种植大户在规划的前提下合作自建蔬菜批发、零售为一体的直销农贸市场,实现蔬菜产销直接见面,减少蔬菜流通中间环节,积极为蔬菜流通经纪人、蔬菜流通运销大户等营造良好经营环境,促进蔬菜流通主体多元化发展。三是注重市场监测,做好余缺调剂。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确保市场蔬菜稳定供应,一旦市场出现波动,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做好蔬菜余缺调剂。四是进一步深化“农超对接”。采取政策激励措施,努力扩大“农超对接”的超市数量,增加超市蔬菜供应品种。

  (六)加强质量监管,确保蔬菜产品安全。一是要健全完善蔬菜质量监管制度。要认真落实蔬菜生产投入品登记制度、生产过程记录制度、蔬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和蔬菜例行检测制度等一系列质量监管制度,积极推行蔬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二是要加强执法监管。加大对高温病虫害高发期、重大活动、节日期间生产基地、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以及超市蔬菜产品监测和执法监管,严肃查处在蔬菜生产中违禁使用高毒和限用农药的违法违规行为。三是要加快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地理标志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和名牌创建,组织龙头企业和生产主体参加各类农展会和申报名牌农产品,鼓励和支持争创知名品牌,提高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021年6月3日

  


原文链接:https://ny.huaibei.gov.cn/zwgk/public/60/6028564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村官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村官调研网 cg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26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