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村官调研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村官资讯

淮北市农业农村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安排

时间:2022-12-24 来源:淮北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

  

  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安排部署,聚焦重点难点,创新工作方法,狠抓责任落实,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将有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2021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聚焦稳产保供,重要农产品保障更加有力。一是着力实施粮食安全工程。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环环紧扣推进粮食生产,有效应对倒春寒和夏秋洪涝影响,小麦赤霉病防控取得全面胜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总产稳中有升,小麦单产496.6公斤,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实现“十八连丰”。二是大力实施“菜篮子”提升工程。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新增一批设施蔬菜基地,全年蔬菜及食用菌面积15.94万亩,产量42.21万吨,同比增长3.8%。三是推动生猪等畜禽生产平稳发展。切实做好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积极推进智慧畜牧建设,全市生猪存出栏量分别达到76.4万头、145.9万头,分别增长0.4%、44.3%;肉蛋奶总产22.6万吨,同比增长19.3%。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示范推广池塘健康养殖、循环流水养殖、大水面生态养殖等绿色养殖模式,预计全市水产养殖面积5.7万亩,水产品产量2.66万吨,同比增长4.04%。

  (二)抓住关键环节,现代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一是实施种业强市工程。狠抓种质资源普查和保护工作,已收集上报农作物种质资源品种109个,积极推进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强种子科研攻关,共选育审定农作物品种12个,建设“三圃田”1.2万亩,小麦良种繁育面积45万亩,大豆良种繁育面积5万亩,濉溪县获得国家制种大县奖励。二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开展农田建设质量提升年活动,推进2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市、县级配套资金14639万元,工程进度完成80%,积极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三是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全面规范落实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加大对智能、绿色、高效的先进机具的补贴和推广力度,发放补贴资金3583万元,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81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75%,稳居全省前列。四是加快仓储冷链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申报工作,已通过审核立项37家,建设设施数48个,目前已完工申请验收9家,正在建设28家。五是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濉溪县“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项目和相山区进村入户项目,全市建成村级益农信息社354个,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应用和生猪、禽类、渔业物联网应用取得明显成效。

  (三)厚植生态优势,绿色农业发展扎实推进。一是强化秸秆粪污“两利用”。持续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新建标准化收储中心7个,升级改造粪污处理设施设备300余家,全市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1%和90%以上。二是狠抓化肥农药“两减量”。试行化肥施用“定额制”,全面推进农药“实名制”,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化肥农药用量持续负增长,利用率分别达到41%和40.6%。三是实施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物“两回收”。推行“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多方回收”的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体系,开展50亩连片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术试验示范,回收利用废弃农膜600吨,回收利用率达81%以上。四是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网格,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专项整治等活动,已完成植物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例行监测2100批次,监督抽查300批次,配合完成国家及省级例行监测或监督抽查270批次,合格率均为100%。五是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以绿色食品申报为契机,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新增绿色食品认证19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1个,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达221个,其中绿色食品141个、无公害农产品7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6个,15家规模以上生产经营主体入驻国家追溯信息平台。

  (四)强化高质高效,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一是加速“三产”融合。深入推进濉溪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和相山区、烈山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积极搭建产业融合平台,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全市现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2个,杜集区南山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大力实施“158”行动计划,建立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8个,濉溪县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162.3万亩。二是推动“三加”递进。积极培育各类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初加工、深加工和农业废弃物加工,认定新一轮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9家,创建国家级示范农民合作社6家、省级示范社25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66家,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40家,打造小麦、生猪、家禽三大农业全产业链,建成凤凰山、百善、口子、宝迪四大食品加工园区。持续深化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重点调度省20强县、20强园,今年前三季度濉溪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营业收入165.6亿元、同比增长9.6%,百善食品工业园规模农产品加工业产值42.4亿元、同比增长8.9%。三是强化“淮优”品牌建设。创建“淮优”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累计认定100家155个“淮优”农品,成立“淮优”农产品专业协会5家,以协会为桥梁纽带对接沪苏浙农超、农批市场。充分利用合肥农交会、上海农交会等平台,宣传“淮优”品牌,“淮优”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四是持续稳定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大力实施“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工程,共投入资金1.18亿元,实施到村项目35个、到户项目10个,建设达标园区32个,培育带动主体187家,带动脱贫户3387户。大力支持脱贫户实施特色产业项目,开展自种自养且达标脱贫户5349户。

  (五)围绕宜居宜业,乡村建设行动有序推进。一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强化技术指导和运维服务,提前完成年度14818户改厕目标任务。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实现清扫保洁全覆盖,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8%以上,18个镇政府驻地和82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建成。2020年度37个省市级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全部完成,2021年度32个省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项目有序推进。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加快“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确定市级村庄规划试点5个、县(区)级规划试点8个。着力推进路、电、网、水等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推动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覆盖率提高到100%,已建成县镇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镇村医疗体系标准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三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不断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开展乡村治理“三级创建”,积极推进省级首批数字乡村试点,濉溪县蒙村、烈山区南庄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示范村5个,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6个、示范村27个,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治理典型范例。

  (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一是深化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巩固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果,总结推广濉溪县五沟镇“一户一块田”经验,鼓励支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截至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116.1万亩,土地流转率46.2%。二是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保障农民合理建房需求。指导杜集区整区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示范,截至目前,共拆除破旧房屋2011间,拆除面积达52486平方米,利用腾出土地修建“四好农村路”7公里、休闲广场2处、特色民俗文化服务中心1处。三是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量化集体资产14.24亿元,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56.33万人。提升农村“三变”改革质量,全市316个涉农村(社区)完成改革,占可实施“三变”改革总村数的100%,更新完善“三变”项目库645个。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工程,深入推进集体经济项目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和集体经济“塔基”提升三年行动,全市316个村(涉农社区)集体经济收入1.027亿元,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达到68个,占比21.52%,全面消除年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四是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积极推进杜集区、相山区省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整县(区)试点建设,全市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421家、家庭农场6269家,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42元,同比增长11.1%。

  (七)注重有效衔接,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健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机制。及时调整完善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市委或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组长的“五大振兴”专项小组,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职责,确保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在省确定的先行示范区和正常推进区的基础上,将全市21个镇(涉农街道)划分为先行示范镇和正常推进镇,加强分类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二是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扶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各类农村人才队伍。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共举办培训班20期,培训新型职业农民925人。学习推广金寨“双倍”试点经验,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295人。三是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制定出台《淮北市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扶持政策》,市、县(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加大设施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培育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政府债券用于农业农村规模,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领域地方债券入库项目14个,成功发行专项债6个,发行规模6.02亿元。

  二、2022年工作安排

  我市农业农村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农业抗风险能力弱、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2022年,我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粮食安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农民增收等重点任务,有力有为做好各项工作。

  一是全力抓好粮食和农业生产,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13万亩以上,建立优质专用小麦基地134万亩,加强指导服务,狠抓防灾减灾,全力夺取明年夏粮和全年粮食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50万吨。全面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确保肉蛋奶、蔬菜、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稳定。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和“158”行动计划,培优做强“淮优”农产品公共品牌,创建农产品加工强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7个。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力推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线路,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示范线路创建。

  三是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度,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30个。

  四是提升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8.3万亩,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积极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利用,提升濉溪县国家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水平,争创国家级小麦种业产业集群。扩大薄弱环节农机作业补贴,建设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1家,提升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强化益农信息社服务功能,加快发展智慧农业。

  五是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接续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探索建立农村厕所长效管护机制。积极推动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协调推动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新建美丽乡村中心村20个。

  六是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支持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示范。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三变”改革成果,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工程,集体经济强村达到18%以上。

  

  


原文链接:https://ny.huaibei.gov.cn/zwgk/public/60/6126083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村官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村官调研网 cg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26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