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四网共治”模式 培育东营区绿色发展引擎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业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乡村生态振兴的现实需要,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东营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东营市考察重要讲话和“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指示精神,创新探索“全区农牧渔污染源网格划分-网格治理-网格监测-网格管理”的“四网共治模式”,促进东营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农业朝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可持续发展,打造“小河清、大河净”的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和本地区乃至山东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样板。
精细化网格划分,助顶层设计更合理。东营区改变过去“底数模糊不清、污染来源不明、技术工艺选择凭经验、方案编制靠借鉴”的不科学做法,注重实地调研和分析,按照乡镇行政边界划分农业面源污染重点区域网格,针对性设计科学、有效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综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从源头削减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全面精确掌握东营区8个街道(镇)的农业面源污染状况,评估东营区内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估算乡镇级污染物负荷,确定关键污染源区,输出优先治理区域清单,摸清面源污染底数。根据污染负荷测算全区面源污染贡献量,确定重点污染物种类、污染源类型,针对性提出污染治理措施。切实做到治理有目标、有方向、有重点。
精准化网格治理,助方案实施更有效。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要求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突出重点、系统治理”,针对不同网格区域内(乡镇级)重点污染源类型和污染等级的差异编制治理方案,形成一批可总结、可观摩、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防控技术模式。促进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行区域内畜禽养殖粪污种养结合、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模式,促进水资源循环使用和营养物质多级资源化利用。依托路路通家庭农场,打造池塘“鱼藕共生”循环系统,实现传统池塘养殖的生态化、休闲化和景观化三化融合。推动农业投入品减量化,针对东营区水肥药利用效率低、养分流失严重的问题,实施全生产链的“高效两减”面源污染治理方案。促进农田废弃物资源化,依托龙居初心家庭农场建设年处理量2万吨的秸秆收集处理中心,扩建四个秸秆资源化利用中心,提高专业化处置回收率及利用率;农药化肥包装、地膜回收治理工作与垃圾分类工作有机结合,依托现有垃圾集中中转、分类点,由山地(山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集中收集中心,确保回收有途径、有去向和有实体。
精确化网格监测,助决策判断更科学。采取以“4321”即4个自动化监测站(地下淋溶、畜禽养殖、灌排沟渠、水产养殖)、3个系统(手机端实时预警系统、电脑端设备和数据管理系统、大屏端可视化分析决策系统)、2张网(监测网络和预警网络)、1张图(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一张图)的架构,保障东营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案有依据、治理有支撑、过程有监测、结果有评估”。一是自动化监测,根据不同网格区域内典型污染源分布特征,布设监测站点,全面覆盖涉及农业面源污染的50余项监测因子数据采集、传输、处理,构建全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二是可视化呈现,通过实时监测各网格覆盖区域内主要污染物浓度及负荷的动态变化,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模型算法将其标准化、可视化和结构化,实现“监测数据实时上传、监督监管有据可查、污染事件提前预警、治理成果实时展示”。三是资源共享,推进农业信息一体化系统建设,提前预知并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减少产品流通中的损耗,增加效益;合理分配各类农业资源,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精密化网格管理,助推进举措更有力。多次召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题工作现场会、推进会,统一思想、压实责任、强化举措、狠抓落实,构建三大机制体系,形成良好的治理格局与工作氛围。一是锻造一副“钢牙”,落实监督问责制,成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强调“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必须丁是丁、卯是卯,要落实一系列‘长牙齿’的硬举措”,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时间节点,统筹推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齐抓共管一体化机制。二是凝聚一个共识,深入打好面源污染攻坚战,构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多元化网络治理体系,结合“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农药双减、测土定量施肥、农药实名制、秸秆利用台账、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台账”等政策措施多头并举,“常态化巡查更频繁、信用约束机制更细致、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制度更规范”三管齐下,保障治理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三是提升一个产业,全方位培训和宣传,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纳入项目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体系,培育多形式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市场主体,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咨询和指导、推广绿色清洁生产技术,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合理处置农业废弃物;利用短视频、直播、电子海报等形式对广大农民开展宣传教育,充分调动其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
东营区通过“四网共治”模式分区分类分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在满足循环农业、绿色发展需求的同时减轻农业污染、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为全面推行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探索出一条可推广、可复制的先进模式,为山东省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制约性强的突出问题提供示范。
原文链接:http://dyny.dongying.gov.cn/art/2022/8/25/art_39140_1029090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2021-06-23
- 规模经营耕地从3万亩...2021-06-15
- 胡春华强调:确保高质...2022-02-23
-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2020-08-07
- 花生豆腐的制作技术2022-01-04
- 农业农村部举办党史学...2021-06-25
- 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2021-01-13
- 麻涌完成2022年拖...2022-09-15
- 长治市农业技术推广中...2021-07-11
- 第十届中国果业品牌大...2025-08-26
- 农业农村部召开推进巩...2025-08-25
- 2025乡村振兴(长...2025-08-22
-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与物...2025-08-21
- 中共天津市农业农村委...2025-08-20
- 河南省中药材产业联盟...2025-08-19
- 市农科院召开安全生产...2025-08-18
- 省农业农村厅全力开展...2025-08-15
- 王建球赴石门、南县、...2025-08-14
- 第十届中国果业品牌大...2025-08-26
- 农业农村部召开推进巩...2025-08-25
- 2025乡村振兴(长...2025-08-22
-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与物...2025-08-21
- 中共天津市农业农村委...2025-08-20
- 河南省中药材产业联盟...2025-08-19
- 市农科院召开安全生产...2025-08-18
- 省农业农村厅全力开展...2025-08-15
- 王建球赴石门、南县、...2025-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