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村官调研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社会关注

宜城市多措并举开展抗旱

时间:2022-09-01 来源:襄阳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

  

  

  

  今年1-6月,宜城市降雨量达604.1毫米,较常年偏多3成,水库堰塘蓄水充足,对水稻插秧和玉米、花生播种出苗非常有利,水稻、玉米、花生等作物出苗齐、生长进度快,整体长势非常好。但入夏以来气候较为异常,降雨分布不均,雨量偏少。特别是7月24日以来,受高温少雨天气影响,我市遭遇高温干旱灾害天气。持续的旱灾给我市的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面对特殊的旱情和严重的灾情,宜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镇办和市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做到组织领导到位、人员力量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全市上下全力以赴,强化措施,积极应对,迅速组织力量抗旱减灾、生产自救、稳定民心,切实做到了抗旱保丰收、保生产、保民生、保安全、保稳定,最大限度地减少旱灾造成的损失。

  一、高温情况

  目前,宜城市中稻已进入灌浆期,夏玉米进入灌浆至腊熟期,棉花处于花铃期,是产量形成关键期,易受高温热害和干旱的影响。7月1日至8月17日总降水量119.5毫米(7月119.5毫米,8月无降水),比往年同期平均偏少40%。平均最高气温34.8度,与历年同期相比偏高2.7度,7月最高温度38.2度,出现在7月17日;8月最高温度40度,出现在8月19日。7月以来超过35℃高温天气共32天。中稻、玉米、花生受到不同程度的高温热害影响。

  二、受高温干旱灾害情况

  受高温干旱影响,造成水量蒸发量大,土壤失墒快,旱情愈演愈烈,抗旱矛盾越来越突出。据统计,目前全市农作物农作物在田面积101.5万亩,受灾面积4.5万亩,成灾面积2.4万亩,绝收面积0.5万亩。其中水稻受灾0.1万亩,无成灾和绝收面积;玉米受灾0.6万亩、成灾0.1万亩,无绝收面积;花生受灾3.1万亩、成灾2.2万亩、绝收0.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950万元。玉米缺墒面积7万亩,花生缺墒面积6万亩,水稻缺水面积2.75万亩。

  三、采取的抗旱举措

  一是启动应急响应。8月9日,宜城市启动抗旱Ⅳ级应急响应,市委、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抗旱夺丰收保稳定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取引水、打机井、增设泵站、开辟新水源等措施,统一调度,科学管控,强化责任,切实保障人畜饮水、农作物灌溉用水需求,确保大灾面前无大患。

  二是强化技术指导。为应对高温干旱,宜城市农业农村局于7月13日下发了《农作物高温热害防御技术措施》,8月10日下发了《水稻高温热害预防措施》,指导群众防范高温热害;灾情发生后,市农业农村局迅速组派11个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特别是重灾区指导抗灾救灾,组织群众抗灾自救,抗灾田管。全市农业系统共计派出农业专家和科技人员100多人次,深入灾区进行技术指导和生产帮扶;组织专家制定了分作物、分品种、分产业的抗灾救灾技术方案,并深入各地进行抗灾救灾技术宣讲。

  三是加强田间管理。根据未来天气趋势,建议各地对水稻深水灌田,并及时喷施叶面肥,降低田间温度;对玉米种植区采取喷灌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对于旱田作物棉花引水沟灌,追施花铃肥,防止功能叶早衰;加强棉花、水稻病虫害的防治。

  四是组织保险核灾预赔。组织镇村及时向保险公司报险,相关农险承保企业及时核查灾害损失,及时理赔。8月18日,中国平安财产保险宜城支公司组织工作人员为板桥店镇村民捐赠了12台不同功率多种尺寸的汽油机水泵等价值3万多元的抗旱物资,全力支持多种情况抗旱救灾,最大程度的降低旱情造成的损失。同时,组织农险服务团队深入板桥店镇各村组查勘水稻损失情况,对部分受灾严重的实行预赔。

  截至8月21日,全市各镇(办)共组建14个自愿抗旱服务队,共计1600余人,累计投入抗旱人数97209人次,先后投入各类抗旱救灾资金2348万元,投入各类抗旱设施40289台套,其中机电井10081处、泵站2851处、机动抗旱设备25792套、机动运水车辆1565辆;抗旱浇灌面积62.63万亩,解决饮水受影响群众356人,大牲畜232头,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

  与此同时,宜城市

  (一)继续加大抗旱投入力度。对当前抗旱工作进行再动员、再安排、再部署,认真落实各项抗旱措施,争取把灾害降低到最低。

  (二)加强与气象部门密切合作。时时关注天气变化,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做好人工降雨工作。

  (三)绝收田块及时改种补种。造成死苗绝收田块,准备好生育期短的粮食作物和蔬菜种子、肥料,一旦旱情解除,及时改种、补种,减轻灾害损失。

  (四)做好各种信息收集、上报工作。做好统计工作,为上级科学研判当前旱情形式,提供真实数据。

  (五)防止旱涝急转。俗语说“久干必有久淹”,我们在做好抗旱的同时要做好防汛工作。同时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原文链接:http://nyncj.xiangyang.gov.cn/zxzx/zt/xczxtzxm/ycxxczx/202208/t20220826_290712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村官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村官调研网 cg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26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