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村官调研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社会关注

全力保障群众生活生产用水——直击重庆抗旱一线

时间:2022-08-26 来源: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

  

  7月以来,我市遭遇连续高温晴热天气,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约五成,部分中小河流断流,一些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用水困难。全市各地及时启用抗旱应急水源,通过延伸管网、新建水源、车辆送水,尽力保障群众正常生活用水。

  在引水抗旱一线,广大干部群众不等不靠,尽量减轻旱情带来的损失,用行动勾画出一幅幅抗旱自救的生动画面。

  七旬老人贺心俊写感谢信:

  “一定要夸夸这些送水人”

  “天灾无情人有情,感谢政府感恩党,送水下村润民心!”8月18日傍晚,在开州区满月镇马营村纳凉的贺心俊老师,抑扬顿挫地念完自己送到镇政府的感谢信,表达对镇、村干部送水的感谢之情,“一定要夸夸这些送水人!”

  今年73岁的贺心俊是开州区的退休教师,也是马营村的老熟人。最近几年夏天,他都会和老伴一起到海拔1500多米的马营村避暑纳凉。

  贺老师今年6月中旬入住马营村一农家乐,没想到进入7月后,气温陡然上升,用水量增大,作为马营村主要生活用水来源的山坪塘来水断了流,村里用水告急。

  没想到,几天后镇和村里就派车送水。

  “送水车队是‘百家军’。”贺老师说,他见过满月镇及邻近乡镇的洒水车,也有镇里的消防车,还有拉着硕大水桶的货车。这些车每天要在村里来回好几趟,为每家每户送水。

  看着贺老师和老伴都年过七旬,村里组织的志愿者还主动帮他们把水桶拎上二楼。

  8月初,满月镇建起了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社、村民小组和党员包户的“三级抗旱保水包干责任制”;同时多方调用洒水车、消防车等每天分批次送水。

  蔬菜种植大户陈登文:

  从自家鱼塘抽水助村民抗旱保苗

  8月21日天刚亮,璧山区七塘镇四合村的一口鱼塘前,鱼塘主人陈登文像往常一样,搬出抽水机,从自家鱼塘抽水帮助村民抗旱保苗。伴随机器的轰鸣,鱼塘里的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村民的菜地和果园。

  看到鱼塘的水流到自家菜地和果园,村民韩辉元松了一口气。

  韩辉元表示,由于持续干旱和高温,四合村有的地块已出现裂缝,部分山坪塘露出了塘底的淤泥,菜苗和果树都不同程度缺水,许多蔬菜干枯,一些果树的树叶也开始发黄了。

  “抽我家鱼塘的水吧。”就在韩辉元一筹莫展之际,村里的蔬菜种植大户陈登文主动站了出来。从7月27日开始,陈登文的80亩鱼塘为周边的种植大户解了燃眉之急,四合村四、五、六组的数百亩农田得到了及时灌溉。

  抽了20多天水后,鱼塘里的水位下降明显。根据天气预报,40℃以上的高温还将持续。“水深从4.5米降到1米,你就不担心自家的鱼塘缺水吗?”面对记者的问题,陈登文的回答很简单:“村民跟着我一起种菜,是对我的信任。现在遇到困难了,我不能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大家一起共渡难关!”

  市政环卫司机张先禄:

  “饭可空了吃,水一定要尽早送上门”

  8月17日下午2点30分左右,烈日炙烤大地。张先禄驾驶着送水车往江津区慈云镇聊月村砖房组赶去。

  张先禄是慈云镇一名市政环卫司机,平时主要负责驾驶环卫洒水车清扫保洁。现在,他成了一名送水司机,除了完成日常工作,还要为全镇缺水农户送水。

  为了早点把水送到慈云镇小园村缺水群众家中,张先禄每天凌晨4点过就要起床。每次送水前,他要先了解群众缺水情况,规划送水路线图,与镇、村干部和居民组长把送水车开到离群众的家最近的地方,让群众取水少走路。

  “他每天都不能按时吃饭。”慈云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送水协调工作的谢勇介绍,这段时间,为了及时给群众送水,张先禄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每天送完水已是深夜,回到家也只能休息4个小时左右。对此,张先禄说:“饭可空了吃,水一定要尽早送上门。”

  外卖小哥李显平:

  “爱心冰柜送清凉,太感谢了”

  “我们在这里能领到免费的冰水,真的太有心了!”8月21日,外卖小哥李显平骑行经渝中区茶亭北路社区门口时,从街边张贴有“爱心冰柜 免费自取”的冰柜中取出一瓶矿泉水,仰头大口喝下,“爱心冰柜送清凉,太感谢了!”

  近期,重庆连晴高温、酷热难耐。在极端高温天气下,外卖小哥、快递员、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仍然头顶烈日、脚踏热浪,坚守在各个岗位。为使户外劳动者们在工作之余获得短暂的“清凉”,渝中区石油路街道茶亭北路社区联合辖区4家餐饮门店,共同打造了一个“爱心冰柜”,并于8月18日将其安置在茶亭北路社区门口。从这天起,“爱心冰柜”里便塞满了解渴消暑的冷饮,免费为烈日下的户外劳动者们送上一份“清凉”。

  记者从石油路街道获悉,除了设置“爱心冰柜”外,该街道还在龙湖重庆时代天街治安岗亭、万科锦城广场、总部城广场设置了户外劳动者“赠饮点”。同时,该街道还依托新就业群体“暖心驿站”和“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配备了藿香正气液、风油精、清凉油等防暑药品,增添了休息座椅,在高温季为户外劳动者们提供一个短暂休憩的场所。

  (记者 赵伟平 彭瑜 何春阳 罗芸 见习记者 罗婧颖 实习生 吴金锴 唐靖岚)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mtbb/202208/t20220823_1102949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村官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村官调研网 cg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26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