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村官调研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社会关注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南京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时间:2022-08-26 来源: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

  

  

  

  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展示中心。 王俊 摄

  

  南京国家农高区的深能南京植物工厂。

  

  新创蔬菜耐热品种“甜快白191”。

  

  无人收割机在六合艾津基地作业。

  

  浦口兰花塘基地上无人机在作业。

  

  全国“百优保供先锋”路晓华(右)。

  

  江宁区淳化现代农业园区省绿色优质农产品(水稻)基地。

  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南京作为省会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6.9%,一产增加值占比1.86%;地形地貌“六山一水三分田”,低山丘陵岗地面积占比60.8%,人均耕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科教资源丰富,拥有涉农院校、科研院所34家、两院院士7名。南京充分发挥优势,让科技创新成为突破的关键。近年来,在部省关心下,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市农业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先后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金陵科技学院等单位开展战略合作,高标准推进浦口、溧水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国家农高区、国家农创中心相继落地南京,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1%,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驶入迈向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建强科创载体  提升农业科技前沿能力

  农业土、科技潮,这样相对的传统印象在南京迎来改变。在这里,一南一北各自坐落了南京国家农高区、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两个国家级科创载体,恰如农业科创领域的两座灯塔,引领全市的农业发展走向新阶段,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科技践行新探索。 

  走进溧水区白马镇的南京国家农高区,人们看到6万平方米中小食品企业产业园项目形象初具,东部农业科技创新港、南林大溧水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正加快推进,这里的新面貌逐渐显现。作为全国首批、长三角唯一的农高区,南京国家农高区被赋予最前沿、最高端的“绿色智慧农业”主题,赋予了建设“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区”的重要使命。目前,南农大作物表型组学研发中心基本建成、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项目获批建设,与江南大学共建的健康食品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正争创国家级中心。 

  目光从南移到北。作为全国首家、华东地区唯一一家农业产业科创中心,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形成集聚近10个院士团队的农业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引进唐建清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傅衍、李保强、陈天恩等国家重点计划人才。已集聚和培育各类农业企业100余个,天邦股份集团、益客农牧集团、三主粮集团等龙头企业的集团总部均迁入园区。农创中心正着力打造世界知名“农业硅谷”,为农业现代化聚力赋能。 

  前沿科技领先,更多创新载体也在发力。目前,全市累计建设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3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示范基地、82个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200多个“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推广示范基地,江宁现代农业(花卉)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入选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打好种业“翻身仗” 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随着中央、省市关于种业振兴决策部署的推进,现代种业迎来发展机遇。 

  在南京种粮大户的圈子里,由省农科院研发的“南粳46”是“明星”品种,是颇受南京人喜爱的软米。这几年,由南京农业大学研发的“宁香粳9号”则成为了新晋“明星”,凭借好吃、好种、高产的优势,品种通过审定以后第一年推广,播种面积就超过1300亩,去年猛增至4万多亩,农民和市场反响良好,今年推广面积已超过5万亩。 

  既要端稳饭碗,也让老百姓吃得香,优良品种至关重要。目前,全市优质高效高抗水稻新品种得到广泛推广,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第一步。油料方面,南京市近年来大力示范推广宁R101等省内“双低”优质自主油菜品种,播种面积同比翻了近三倍。引进了硒滋圆系列等20余种适宜机械化、高产、高抗、油蔬兼(专)用等特点的油菜品种,推动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品种的迭代更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2019年以来,全市种业企业通过国家、省级审定的农作物品种超过12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授权超过50项,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同时,南京市种业企业积极联合科研院校开展品种选育联合攻关,南京理想农业承担的耐热小白菜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南京市畜牧家禽科学研究所承担的优质肉用型鸭配套系选育等7个项目入选省级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 

  从一粒好种子变成一片繁茂,需要持续建优种子种苗基地。南京市围绕各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质量可靠、生产技术先进、配套服务优良的种子种苗繁育基地,46家单位入选江苏特色优势种子种苗中心(企业),其中作物类26家、畜禽类5家、水产类15家。

  发展智慧农业  农业数字化水平加速提升

  农业科技水平含金量高,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全省领先,为南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引擎。

  打开手机就能看到蔬菜幼苗生长,实时查看水肥管理,在溧水区华成蔬菜专业合作社,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让蔬菜从种植到销售、配送都实现了智能化管理。 

  而在浦口区永宁街道东葛社区的数字乡村综合治理平台上,屏幕上动态展示社区内的人、事、地、网格等各类数据,71个监控探头远程巡查,这个“乡村大脑”可以“一图知全貌”,为乡村治理进程增效提速。

  这都是南京市在数字农业农村方面做的全新探索。作为“全国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南京市在农业信息化上正加速前进。推动浦口国家级、溧水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建设,2021年浦口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工作位列全国第3,江宁区连续三年荣获全国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全市数字农业农村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农业数字化还在探索,而农业“无人化”却已经近在咫尺了。 

  全市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84.5%,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65%以上——全市农业生产机械化已向全程全面、绿色智能方向推进,这为“无人化农场”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6月,浦口汤泉农场,设定参数后,拖拉机、插秧机、植保机、收割机等装备自动开始作业,无需人工干涉。这一“无人化农场”场景今年年底将在全市5个区“上线”,届时将示范建成5个以上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实现稻麦轮作耕、种、管、收四大关键环节的全程无人化、自动化作业。 

  培育乡村“领头雁”  壮大农村科技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懂科技、会经营的人才,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说起“螃蟹大王”邢青松,南京的螃蟹养殖户几乎无人不识。他是从一个普通的螃蟹养殖户,20多年里一步步成长为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带社员走出了一条养蟹致富路,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与普通人养螃蟹不同的是,邢青松的成功源自他不断创新求变的精神,致力于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螃蟹+”综合体系。 

  他着力发展“螃蟹+科技”,与南农大、中科院等国内6家知名院校合作,组建国内第一家螃蟹研究所,成立区河蟹养殖技术联盟,带动河蟹生态养殖技术提档升级;瞄准“螃蟹+生态”,完善螃蟹养殖实时监控体系,示范推广运用微孔增氧技术,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提升全区螃蟹养殖水平,提升固城湖螃蟹品牌附加值。 

  不仅如此,他还劝自己的女儿邢秀梅回乡一起养螃蟹。2014年,在加拿大本科毕业的邢秀梅回到了从小玩耍的蟹塘边,后来还攻读了南京师范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她决定发展电商,拓展销售渠道。父女两代人,一起用科技的新力量发展产业。 

  农业叠加科技,这样的组合越来越多。“鸽子大王”徐善金突破养鸽技术难题,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全国劳模”周福安运用蔬果种植新技术,带领乡亲共同致富;“最美粮油科技工作者”薛能刚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在家就能实时监测农情…… 

  南京市正在培养更多的乡村能人。从2021年开启“头雁种苗”培育行动,用3年时间,每年孵化培育100名35岁左右,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带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头雁种苗”,并安排100名专家开展“一对一”常态化全程跟踪服务。 

  同时全面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探索形成了“政策扶持+教育培训+人才引进+规范管理+典型培育”的“五位一体”模式,建成44个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地(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3个),每年开展各类农业职业技能培训超8000人,全市高素质农民培育程度超过70%。同时注重发挥青年力量,对来宁就业创业的青年大学生高素质农民给予全额学费补助,目前成功引进278名青年大学生“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力。 

  


原文链接:http://nyncj.nanjing.gov.cn/nygzdt/202208/t20220824_368074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村官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村官调研网 cg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26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