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市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水稻是我市主要口粮作物和优势主导产业,优质稻米全产业链是今年农业农村部确认建设的我省首个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抓好水稻生产,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切实做好2022年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认真落实粮食稳产保供任务,夯实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粮食稳产保供基础,切实做好2022年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夯实秋粮生产基础,特制定本意见。
一、目标任务
去年我市水稻生产克服台风、连阴雨等不利天气影响最终取得丰产,但也要看到大面积倒伏对局部稻区产量影响很大,部分地区直播稻面积仍然较大,农资成本过快上涨进一步挤压种粮效益空间,绿色低碳发展也对水稻生产提出更高要求。各地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紧紧围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着不让抓好水稻各项稳产增产措施,落实认真分析今年水稻生产形势,加强指导服务,突出水稻“稳产供保、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着力推进丰产优质绿色高效稻米产业创新发展。2022年确保全市水稻面积稳定在 314 万亩以上,确保总产基本稳定;优良食味水稻品种推广面积180 万亩以上占比57%以上;加大机插秧、抛秧等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压缩直播稻面积;大力开展水稻集中育供秧,水稻集中育秧比例 45%以上;创建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35个以上;培育推介味稻小镇1-2个、味稻田园1个、“江苏好大米”品牌2-3个,“连天下”大米品牌10个。
二、重点工作
(一)加大优新品种示范推广,提高优良食味品种占比。围绕我市中高端优质稻米产业开发,加强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示范推广,筛选适宜本地区应用的优质、高产、高抗等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新品种,加大超级稻品种示范推广力度,优化品种区域布局,整体提升水稻品质和产量。大面积生产上要突出主推品种,因地制宜选择南粳5718(超级稻)、南粳2728、徐稻9号、华粳5号、华粳9号,连粳 18、盐粳15号(超级稻)等中熟中粳品种;积极示范、天隆粳6号、淮稻20、佳源粳 1 号、泗稻 16 等品种,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质食味杂交籼(粳)稻品种,减少综合抗性差、生育期较长、食味品种差的品种应用,优良食味稻米示范推广的比重达65%以上。籼稻可选择丰优香占、丰两优香1号和徽两优、晶两优、荃两优等系列籼稻品种。各稻麦展示基地因地制宜引进试验示范天隆优619、常优粳10号、华浙优210、青香优19香等省内外新审定优质杂交水稻品种,示范推广扬粳糯、镇糯、武香糯等糯稻品种,注重开发彩色稻、富硒米及富锌米等特色功能稻米,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全面提升稻米质量。
(二)扩大绿色丰产高效技术推广规模,集成关键技术模式。按照轻简化、标准化和“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以精确定量栽培为核心,集成推广适宜不同稻区的水稻绿色丰产高效栽培技术和模式。一是加强水稻集中育秧基地建设、提升集中育供秧比例。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配套的高标准商品化集中育供秧基地,切实解决家家户户分散育秧难、难以育壮秧等问题。各地要巩固提高毯苗机插面积。更大力度示范推广钵苗机插技术,加大推广水稻机插的政策支持,全力稳步扩大水稻机插秧种植规模。减少粗放直播稻种植面积。加强壮秧培育技术指导,示范推广秸秆基质块育秧新技术,进一步推进完善高标准商品化集中育供秧基地建设,巩固提升集中育供秧比例。要落实好适期移栽、栽足基本苗、精准调控肥水、病虫绿色防控等关键措施,推行统一化管理,构建高质量群体。二是积极开展水稻绿色生产技术试验示范。集成推广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性施肥、精准诊断用药与轮换交替用药等技术,试验示范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水稻机插全程湿润栽培,提高肥水药利用率,节省生产成本,促进绿色发展。三是大力推广节约化生产技术。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等为目标,大力推广集约化育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农用晒场、工业厂房前后水泥地、田间硬质路面、葡萄架下设施农业用地、幼果林地空间等进行育秧。加强水稻微喷灌育秧、湿润育秧、大田节水灌溉、干湿交替灌溉等科学灌溉技术指导。集成推广因地因苗施肥、侧深施肥、种肥同播、一次性施肥、精准诊断用药、轮换交替用药等技术,推进减量替代、减量控害,大幅提高肥料、农药利用率,降低化肥、农药用量,节约生产成本,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绿色发展。四是压减粗放直播稻种植,加大直播稻管控和技术指导。加大直播稻管控和技术指导力度,加强直播稻适宜品种筛选和机艺融合栽培技术试验研究,积极引导农民选择机穴播、机条播等方式,推进直播稻精量播种、精确管理,全力压减粗放直播稻种植,防止直播稻成为全省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拖腿田,促进均衡增产。五是“水稻+N”绿色高效种植模式。科学合理合规示范推广稻虾、稻鸭、稻蟹、稻鳅等稻田种养结合模式和稻菜、稻果、稻瓜、稻肥轮作等“水稻+N”种植模式,提高种稻复合收益,优化农田生态环境,构建绿色种植制度。
(三)实施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提升示范片技术应用展示水平。一是以“四个清单”为抓手,紧扣绿色、高质、高效三个关键词,加快推广适应性强、抗逆性好、多抗病虫的水稻品种,应用生物农药、生物(有机)肥料等绿色投入品,推广生态栽培、病虫草绿色防控、缓混一次性施肥、综合种养、轮作换茬等绿色技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二是及早制订实施方案。及时制定2022年实施方案,做到早宣传、早发动、早落实、早到位,狠抓关键技术,确保水稻5000亩以上及1000亩以上示范片个数、重点乡镇数量按要求落实到位,抓好物资采购,落实集中育秧。三是积极探索建立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扶持机制,调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稻米加工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将示范片建成订单种植、标准化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优质优价收购、品牌开发的产业化基地。四是强化专家挂片指导制度,组织开展农技人员蹲点包干服务,在关键季节,及时开展技术培训、落实关键措施,现场观摩、典型宣传、巡回指导、交叉互查、测产验收等工作,提高示范创建水平,增强稳产增产、防灾减灾关键技术到位率。五是做到疫情防控、稳产保供两手抓。结合目前疫情常态化管控和突发的特点,各地在抓好当下疫情防控的同时,要做好水稻全生育期的疫情突发的预案,动员发动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化服务组织等相关经营主体,在交通畅通的条件下,及早备好备足全生育期农药、化肥等生产物资,做到疫情防控、稳产保供两手抓两手硬。 在下乡指导过程中,要加强个人防护,正确佩戴口罩、勤于洗手,确保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杜绝病毒传播扩散,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
(四)加强稻米产业化建设力度,促进优质稻米品牌发展。积极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观摩培训,新产品、新品牌、新业态培育推介。加强中高端优质稻米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宣传推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是推进稻米产业化基地建设。支持和参与以稻米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强镇等建设,以“强龙头、补链条、抓平台、带农民”为思路,以延长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的增值效益为目标,围绕优质稻米生产,加强配套调优丰产技术示范应用,严格按照国标实行清洁化、标准化生产。 改善优化产地环境,统一品种,规范栽培技术,科学施肥打药, 适期收获晾晒,低温烘干储藏,统一加工包装,建立从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规范化管理制度,严把稻米质量各个关口,确保稻米质量可追溯。指导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使之成为“苏米”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努力建立从种植、收获、烘干、仓储、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以及集机耕机收、育秧机插、植保管理、收割烘干、加工销售等环节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模式。二是实行订单生产。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稻米加工企业发展订单生产、实行优质优价收购,发挥鼓励稻米加工企业升级改造加工工艺装备,提升稻米加工、包装、储藏品质,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三是注重稻米品牌打造。推进“苏米”品牌建设,推动“新三品一标”的资格认证。积极组织参加省内外稻米品鉴评比活动,加强品牌包装宣传营销。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提高品牌意识,加大粮食品牌培育力度,培育一批“连天下”“苏”字头等优质粮食区域公共品牌、知名企业品牌和知名产品品牌,提升稻米市场整体竞争力。四是推进多元化开发。挖掘稻作文化和休闲观光旅游潜力,积极培育建设“水稻主题公园”、“味稻田园”,组织开展稻田文字画像创意设计、摄影比赛、稻作亲身体验等活动,推进水稻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传承弘扬稻作文化,丰富“味稻小镇”内涵,不断提升建设层次。五是组织开展稻米产业优秀论文撰写。分析当前稻米产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和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突出问题导向,从稻米生产、加工、营销、品牌创建培育等全产业链环节,分析制约瓶颈,寻求技术突破,提出政策举措,为全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五)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构建稻米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围绕水稻生产全程解决方案,加强全程跟踪指导服务。充分利用手机、网络等现代通信技术,开展线上培训,确保疫情防控期间水稻生产指导服务不脱位。一是强化苗情监测调度和分析决策。以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和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为平台,全力构建完备的苗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苗情、水情、虫情、肥情,及时开展综合分析,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意见和促控措施,为生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加强线上线下同步指导。推行专家挂钩指导服务,在关键农时,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农户加强分类管理,积极开展“三大农技行动”“秋粮百日丰产行动”“防疫防灾保秋粮丰收行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现场指导,提高技术应用到位率。要突出抓好苗情监测、田管指导、绿色栽培、防灾减灾等生产指导,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积极构建稻米全产业链服务体系。要密切关注水稻生长动态,于水稻育秧移栽、够苗搁田、拔节长穗等关键时期,因地制宜及时提出技术指导意见,通过广播、电视、手机 App、技术明白纸、黑板报、微课培训等形式及时传递到种植大户。三是广泛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围绕水稻生产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瓶颈,探索开展水稻苗情智能监测、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互联网+”、农业物联网等技术研究,提高水稻智能化、机械化、信息化生产水平。四是推进科学防灾减灾救灾。加强灾害监测,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密切联系,积极沟通会商,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前制定防灾减灾预案,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和水稻生育进程,制定针对性抗灾救灾技术指导意见,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灾区开展指导服务,促进灾后生产恢复,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原文链接:http://nync.lyg.gov.cn/lygnyxxw/csdt/content/a07e3c53-b645-4a16-a752-50e9749461eb.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2021-06-23
- 规模经营耕地从3万亩...2021-06-15
- 胡春华强调:确保高质...2022-02-23
-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2020-08-07
- 花生豆腐的制作技术2022-01-04
- 农业农村部举办党史学...2021-06-25
- 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2021-01-13
- 麻涌完成2022年拖...2022-09-15
- 长治市农业技术推广中...2021-07-11
- 第十届中国果业品牌大...2025-08-26
- 农业农村部召开推进巩...2025-08-25
- 2025乡村振兴(长...2025-08-22
-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与物...2025-08-21
- 中共天津市农业农村委...2025-08-20
- 河南省中药材产业联盟...2025-08-19
- 市农科院召开安全生产...2025-08-18
- 省农业农村厅全力开展...2025-08-15
- 王建球赴石门、南县、...2025-08-14
- 第十届中国果业品牌大...2025-08-26
- 农业农村部召开推进巩...2025-08-25
- 2025乡村振兴(长...2025-08-22
-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与物...2025-08-21
- 中共天津市农业农村委...2025-08-20
- 河南省中药材产业联盟...2025-08-19
- 市农科院召开安全生产...2025-08-18
- 省农业农村厅全力开展...2025-08-15
- 王建球赴石门、南县、...2025-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