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标准农田 保障粮食安全 —达州市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十二五”以来,达州市抢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坚持“强基础、抓产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效益”的发展思路,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持续加大投入,创新开展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市累计完成项目投资超50亿元,建成面积351.24万亩,在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考评中始终名列前茅,为全市粮食产量居全省第1位、油料作物产量居全省第4位、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抓好制度机制建设,破解项目建设管理瓶颈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为树立大农建、大示范理念,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始终坚持党政主要领导定期调度、分管领导统筹协调机制,每年召开两次由党政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出席的农建综合示范区或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统筹协调、精准施策,组建“工作专班”,形成“一个项目、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格局。二是坚持统一管理。2019年机改后,农业农村部门组建139人的农田建设管理新机构,在全省率先出台《达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导则》《达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农田建设项目专家管理办法》等,建立健全集中统一管理常态推进机制,彻底改变“五牛下田”“多龙治水”项目建设与管理瓶颈。三是坚持考核促动。制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甘露杯”考核办法》,把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油生产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纳入县(市、区)政府绩效目标逗硬考核。全市上下形成了比、学、赶、超的竞相建设局面,有力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确保2020年建设任务跃居全省第2位。
二、抓好农田设施建设,夯实农业稳定发展基础
一是做足“水文章”。坚持以水促产、以水兴业,始终把水利作为农业发展的命脉,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小型水源工程、提灌设施等“水网”工程建设,修建各种排灌渠212317公里,田间道路6583.3公里,各类水源工程8169处,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5万亩,打通农田能排能灌“最后一公里”。二是修建“致富路”。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产业路就修到哪里,突出路网畅通、四通八达,加强机耕道、生产路、乡村路等“路网”工程建设,建成各类田间道路6583.3公里,实现乡村旅游环线与产业路网全面融合。三是打造“丰产田”。坚持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狠抓产能建设,加强田型调整、增厚土层、地力培肥等“田网”工程建设,完成田型调整95.9万亩、地力培肥183.7万亩,修筑地埂7425.9公里,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7.3%,较2010年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了近2倍,既提升了农田产能又助推了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四是呵护“好生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全市化肥使用量连续五年保持零增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3%,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8%,恢复发展冬水田27.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82平方公里,促进了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
三、抓好产业融合发展,补齐粮油生产增收短板
一是经营主体促发展。通过农田水利建设,招引培育有实力、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58家,发展优质粮油等优势产业及全产业链开发316.7万亩,持续提升“宣汉桃花米、大竹东柳醪糟、渠县通济菜籽油”等优势粮油品牌,擦亮叫响“粮油大市”这块金字招牌,其中四川东柳醪糟公司成为我市首家国家3A级工业旅游景区。二是技术服务保到位。建立完善了“良壤、良种、良制、良法、良控、良机”的“六良”配套服务机制,派驻农业技术人员1198人,解决了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粮食生产保安全。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牢记粮油主产区这个主责,重点倾斜“两区”建设,两区建设任务占总任务的77.7%,建成达川区优质水稻、大竹优质糯稻、开江特色“稻田+”等一批以粮油为主的高质高效示范片51个,推广优质稻品种188.2万亩。2020年,全市粮食产量突破319万吨,居全省第一,较2010年提高20万吨,增长6.69%。四是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创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个,建成柑橘、脆李、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标准化基地265万亩,培育打造通川草莓、达川乌梅、万源茶叶、宣汉蜀宣花牛、大竹糯稻、渠县花椒、开江稻田+等现代农业园区100余个。五是深度融合促增收。有效利用达州农村资源,充分挖掘农业潜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粮油生产、加工、流通和体验、观光、休闲的深度融合,实现“粮油产区变景区、粮油田园变公园、粮油产品变礼品”。2019年,全市优质粮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4.8万亩,带动民人均增产126.6公斤、增收477.2元,促进4778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为全省农业生产大局贡献了“达州力量”。
四、抓好创新推进,探索农田设施持续正常运行
一是创新顶层规划。“十二五”期间,我们编制达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和农建综合示范区规划等,积极推行3万亩“田区”、“业区”、“景区”、“社区”四区合一的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模式。“十三五”以来,我们坚持 “区域化布局、集约化投入、规模化建设、系统化治理”的原则,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相结合,与粮油生产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相结合,在全省率先编制《达州市农田项目建设总体规划2021-2025年》,建立项目储备库,实行上墙挂图作战。力争5年内,建成以优质粮油、蔬菜、茶叶、柑橘和脆李等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带491.93万亩。二是创新项目法人制。在全省率先创新推行农田建设项目法人制,明确各县(市、区)土壤肥料工作站为法人单位。三是创新建设技术。我们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与做法,创新“宣式”U型渠施工技术获得国家“新型实用技术专利”,大力推广“宣汉U型渠”+“土质埂+地梁+二马蹬”的建设模式,树立了全省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样板,促进全市农业发展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了整体性跃升。四是创新整合投入机制。按照“统一规划、统筹项目,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2019年用足用活“一事一议”政策,强力整合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21个、整合资金1.6亿元,集中连片建设35个,汇聚成强大合力。五是创新长效管护机制,探索建立财政资金项目股权量化增收模式,推动财政项目资金入股经营主体,实现村集体、村民按约定比例分配收益和工程管护机制,如达川区建立“235”分配方式,将20%分配给贫困户、30%分配给村集体、50%分配给村民;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引导和鼓励农户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转包、出租、互换、托管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如宣汉县“127”土地入股分红、渠县“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订单保底+专合反利”,保障农田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与正常运行。
接下来,我们将认真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定贯彻执行习总书记对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十四五”我们将规划建设100万亩高标准农田,2021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27.15万亩。站在新的起点,将严格3000元/亩投资标准和项目审批,严格项目管理时间节点,细化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工作机制,确保2021年高标准农田开好局、起好步,更好发挥保障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为全市实现“两个定位”、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提供坚实保障。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1/3/1/0226d53d832f455a888488d4c662d7d8.shtml
- 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2021-06-23
- 规模经营耕地从3万亩...2021-06-15
- 胡春华强调:确保高质...2022-02-23
-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2020-08-07
- 花生豆腐的制作技术2022-01-04
- 农业农村部举办党史学...2021-06-25
- 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2021-01-13
- 长治市农业技术推广中...2021-07-11
- 麻涌完成2022年拖...2022-09-15
- 连云港市内业测试化验...2025-02-06
- 淮安区第三次土壤普查...2025-02-06
- 苏州市吴江区顺利完成...2025-02-06
- 常熟市第三次全国土壤...2025-02-06
- 江苏省全面推进第三次...2025-02-06
- 无锡市开展节前农产品...2025-02-06
- 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开...2025-02-06
- 江苏省地方标准《农产...2025-02-06
- 镇江市:强监管 控风...2025-02-06
- 草莓定植成活后田管要...2025-02-06
- 莲藕产业架起致富金桥2025-02-06
- 思而后定〡骆马湖渔管...2025-02-06
- 回眸2024(之五)...2025-02-06
- 江苏洪泽湖:保持“动...2025-02-06
- 骆马湖渔管办开展水产...2025-02-06
- 江苏省太湖渔政监督支...2025-02-06
- 近万只野生鸬鹚现身洪...2025-02-06
- 宿迁市开展春节期间草...2025-02-06